《伤寒论》阳虚水气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题目
问答题
《伤寒论》阳虚水气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比较典型的阳虚水气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心阳虚,水停下焦证:见于65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失于温煦,寒水停于下焦所致。临床以脐下动悸,欲作奔豚,伴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②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67条。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温运失司,则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而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
③胃阳虚弱,饮停中焦证:见于356条。由胃阳虚弱,饮水过多难以输化,而水饮停蓄于胃中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④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82、316条。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肾阳、或少阴肾阳虚弱,温煦失司,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头眩心悸,腹痛下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同属脾胃不和,升降失调节器,寒热错尽可能的病证。三者均有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之黄症。治疗都以平调寒热,和胃消痞为治法。但半夏泻心汤证重点有于胃气上逆,故呕逆为其辨下关键,治疗当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故以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治疗当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证,偏重脾虚肠寒,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主证,治疗重在温中健脾以止利。

第2题:

试述温病卫分证的证候及辨证要点、治则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1)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及咽红肿痛。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舌边尖红。
(3)治则:辛凉解表。
(4)方剂:银翘散。

第3题:

简述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即第96条所言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称之为小柴胡汤"四大主症"。病人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往来寒热;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神情默默而寡言;术郁克土,胃气不苏,故不欲食;胆火内郁,火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频频作呕。其病机总由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所致,故以和解为治,方用小柴胡汤。

第4题:

少阴寒化证具体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寒化证是少阴病的主要病变类型。多由少阴心肾阳气素虚而邪入少阴从阴化寒;或因他病(如三阳病,太阴病等)误治失治损伤少阴阳气,而邪入少阴所致。临床又根据阳虚程度及兼夹邪气之异,分为以下六个证型:
①阳衰阴盛证:见于323、324、353、354、389等条。由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临床以无热畏寒,精神萎靡,身蜷而卧,呕吐、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②阴盛格阳于外证:见于317等条。由少阴阳气极虚,阴寒极盛,格拒虚阳浮越于外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此即里真寒而外假热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③阴盛格阳于上证:见于314、315条。由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下利清谷,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为辨证要点。此即里真寒而上假热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若服阳药后发生格拒,而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予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咸寒反佐益阴。
④阳虚寒湿身痛证:见于304、305条。由少阴阳虚,寒湿内盛,留滞于筋脉骨节所致。临床以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舌淡苔白,脉沉紧为辨证要点。予以附子汤温阳散寒,除湿止痛;同时还可配合温灸法。
⑤阳虚水泛证:见于316条。由少阴阳虚,失于温化,水气内停外泛所致。临床以身体浮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头眩心悸,身目闰动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或微细为辨证要点。治以真武汤温阳利水。
⑥阳虚滑脱不禁证:见于306、307条。由少阴阳虚,失于温摄,大肠不固,滑脱不禁所致。临床以泄利稀薄,滑脱不禁,或便下脓血暗淡,腹中隐隐作痛,畏寒怯冷,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微弱等为辨证要点。治以桃花汤温阳涩肠,固脱止利。

第5题:

简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大青龙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 姜、大枣、石膏。

第6题:

便秘虚证分几型?分别论述各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方剂。


正确答案:秘虚证包括三个证型。
⑴气虚便秘的主证是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法是补气健脾,润肠通便。方剂用黄芪汤。
⑵血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法是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方剂用润肠丸。
⑶阳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或薄腻,脉沉迟或沉弦。治法是温阳通便。方剂用济川煎。

第7题:

少阴病的基本病机和脉证特点是什么?本证分哪些类型?分述其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及治禁。


正确答案:少阴病是六经病证发展过程中后期的危重阶段。其病位在里,以心肾虚衰,水火不交为基本病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脉证特点。
少阴为水火之脏,故少阴病本证,随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病邪性质的不同,则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之异。若少阴火衰(素体少阴阳气亏虚),而感受邪气,则火衰不能制水,病从寒化,而成为少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的寒化证。临床以无热畏寒,精神萎靡,身蜷而卧,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寒化证以扶阳抑阴,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四逆汤是代表方剂,也可配合使用温灸疗法,而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若少阴水亏(素体心肾阴血亏虚,)而感受邪气,则水亏不能制火,病从热化,而成为少阴水亏火旺,虚火内炽,心肾不交的热化证。临床以心中烦,不得眠,口燥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
热化证以滋阴清热降火为治疗大法,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剂。总之,少阴热化证只宜清补,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少阴病的本证虽有寒化、热化之异,但以阳衰阴盛的寒化证为主。故一般说少阴病的性质多属虚、属寒、属阴,以全身性虚寒证为主要特征。

第8题:

《伤寒论》中的热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用方。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热利包括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②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无太阳之证而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里热清而阴气得复,阳热自解,利亦止也。
③厥阴毒热下利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属厥阴毒热内盛,下迫大肠所致。临床以利下脓血粘液,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多饮,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止利。
④热结旁流下利又有以下三个方证:
大柴胡汤证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火内炽,兼阳明里实,热邪迫津下泄之热结旁流。治疗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通因通用。
小承气汤证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燥热实邪内结,燥热内盛迫津下泄而下利。然下者自下,结者在结,实邪不去,下利难止。故仍须与小承气汤方攻下里实,通因通用。
大承气汤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9题:

麻杏甘石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麻杏甘石汤证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故其辨证要点为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病机为邪热壅肺。治法为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内容见前。麻杏甘石汤证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均可见汗出而喘。
其鉴别要点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外感风寒引发宿疾而喘,无有里热,而有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故治在调和营卫,下气定喘:麻杏甘石汤证为汗下后邪热内传、热壅于肺而喘,因里热盛,故有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等,而无表证,治疗重点在于清宣肺热。

第10题:

《伤寒论》阳虚水气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比较典型的阳虚水气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心阳虚,水停下焦证:见于65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失于温煦,寒水停于下焦所致。临床以脐下动悸,欲作奔豚,伴心悸气短,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②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67条。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温运失司,则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而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
③胃阳虚弱,饮停中焦证:见于356条。由胃阳虚弱,饮水过多难以输化,而水饮停蓄于胃中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④肾阳虚弱,水饮内停证:见于82、316条。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肾阳、或少阴肾阳虚弱,温煦失司,水饮内停所致。临床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头眩心悸,腹痛下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真武汤温肾阳,利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