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题目
单选题
关于智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智力和智商是同一个概念

B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IQ=MA/CA×1OO

C

韦克斯勒提出了比率智商

D

离差智商表示被试者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

E

韦氏量表分在40~54,代表个体轻度智力缺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对文化智商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智商包括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

B.文化智商是衡量一个人沟通交往能力的重要指标

C.文化智商包含元认知和行为认知两个部分

D.文化智商目前还无法测量


参考答案:A

第2题:

关于智力迟滞描述正确的是:( )。

A.智商分数在50~69之间者,是智力迟滞中占人数最多的一类

B.智商分数在35~49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12%

C.智商分数在20~34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7%

D.智商分数在20以下者,在全部智力迟滞中不足1%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智力发展迟缓()

A、智商90以下

B、智商80以下

C、智商85以下

D、智商70以下


答案:C

第4题:

下面是某求助者的WAIS-RC的检验结果。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总智商可以由比率智商公式计算得出
B.总智商可以反映被试者的总体智力水平
C.总智商是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的平均数
D.总智商可以通过常模转换表查出


答案:B,D
解析:
总智商是经过常模转化言语量表分和操作量表分之和得来的,反映的是被试者总体智力水平,是离差智商公式计算得出的。
第一,根据题目要求,需要关注的要点是:是单选还是多选,WAIS-RC,计分和结果解释。第二,考察WAIS-RC的知识点测验结果的解释掌握和应用。WAIS-RC计分手册表示原始分数转换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分别将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量表分相加,便可得言语量表分和操作量表分,将二者相加得到全量表分,最后根据相应用表转换成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以及总智商。并且用离差智商替代比率智商,离差智商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为15。
FIQ代表总智商,VIQ代表言语智商,PIQ代表操作智商。

第5题:


关于FIQ测验,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多选
(A)可以由离差智商公式计算得出
(B)可以反映被试者的总体智力水平
(C)是VIQ和PIQ的平均值
(D)可以由量表总分通过常模转换表査出


答案:A,B,D
解析:
FIQ即总智商,反映被试者的总体智力水平,理论上是由量表总分通过常模转换表査出的离差智商,不是VIQ和PIQ的平均值,而现实应用一般是由量表总分按照年龄 组通过常模转换表出。

第6题:

对于精神发育迟滞分级诊断中,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智商(IQ)在70以上为正常范围

B、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是智商35~49

C、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是智商50~69

D、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是智商20~34

E、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是智商20以下


参考答案:A

第7题: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
C.高智商一定有高创造性
D.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
E.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一定不高

答案:A,B,D
解析: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因此,答案选ABD。

第8题:

关于智力,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智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B、智力的衡量标准很多

C、高智商就一定学习好

D、智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参考答案:BD

第9题:

关于FIQ,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

A.可以由离差智商公式计算得出
B.可以反映受测者的总体智力水平
C.是VIQ和PIQ的平均值
D.可以由全量表分通过常模转换表查出

答案:A,B,D
解析:
韦氏智力量表使用离差智商代替了比率智商,克服了计算成人智商的困难;FIQ是总智商,可以反映受测者的总体智力水平;分别将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量表分相加,便可得到言语量表分(VS)和操作量表分(Ps),二者相加得到全量表分(FS)。根据相应用表可将VS、PS、FS换算成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

第10题:

下列有关离差智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在斯坦福一比奈量表中使用

B离差智商是以被试自身年龄作为参照的

C离差智商=(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D是目前最常用的智商表示方法


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