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与痢疾有何异同点?

题目
问答题
泄泻与痢疾有何异同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泄泻与痢疾有何异同点?


参考答案:泄泻与痢疾均多发与夏秋季节,病位均在肠腑,皆因外邪和饮食不节而发病,大便均稀而便次频。究其病机,痢疾多湿热、寒湿、疫毒壅滞于肠,壅阻气血,腐败化为脓血。泄泻多脾寒湿盛,水谷不运。二者鉴别,以粪质而辨,痢疾以便频量少,大便中杂有脓血为特征,泄泻则以大便不成形,甚或大便如水注为表现;以便势而辨,痢疾便意频生,欲便不便,涩滞难下,泄泻则多便下爽利,一泻了之;以腹痛而辨,痢疾多伴有里急后重,痛处固定,泄泻则多伴有肠鸣,痛无定处。泻、痢二证,在临床上可以互相转化,一般先痢后泻病情转轻,先泻后痢病情转重。

第2题:

痢疾和泄泻相同点有

A.病变均在肠胃

B.两者都多发于夏秋季节

C.都有里急后重

D.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发病


正确答案:ABD

第3题:

下列关于泄泻与痢疾的鉴别,哪项是错误的

A、泄泻没有里急后重,痢疾有里急后重

B、泄泻病情轻,痢疾病情重

C、泄泻为水谷不化,痢疾为脂血伤败

D、泄泻病在脾胃,痢疾病在大肠

E、泄泻大便无赤白脓血,痢疾有赤白脓血


参考答案:D

第4题:

痢疾与泄泻的鉴别。


正确答案: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应与泄泻鉴别。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均与胃肠有关,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的症状,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第5题:

经期泄泻,有饮食不洁史,常伴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与月经周期无关,属()

  • A、经行泄泻
  • B、经期伤食
  • C、泄泻
  • D、期感寒泄泻
  • E、痢疾

正确答案:B

第6题:

卷积码与分组码之间有何异同点?


参考答案: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差错控制编码,且监督位与信息位之间是线性运算关系。不同的是分组码监督位只与本组信息位有关,分组码可用G、H矩阵或多项式分析,能进行纠检错。而卷积码编码不仅与本组信息有关还与前N-1组有关,G、H是半无限矩阵,可用矩阵、多项式和图形三种方法分析,且更适合前向纠错。

第7题:

“评论”与本报评论员文章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


正确答案: (1)“评论”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共同点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是中型的评论文章。这类文章一般在1000字左右,通常是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
(2)“评论”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不同点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有署名和不署名两种形式。编辑部决定采用“评论”或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往往是由论述问题的重要和发表的郑重程度决定的。
“评论”发表的郑重程度仅次于社论,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一般不署名。以本报评论员署名的评论,形式上虽不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只表明它是编辑部一个评论员写的文章,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
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面更广一些,一般不从正面全面论述某个重大问题,而是选择一个侧面单刀直入,对所要论述的问题进行比较集中、比较深入的分析。它不必像社论、评论那样持重、严肃,可以写得自由、活泼一点。

第8题:

试述泄泻与痢疾的鉴别要点


参考答案:(1)以腹痛,里急后生,便下赤白脓血者为痢疾;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者为泄泻。(2)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而泄泻也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3)痢疾有传染性,泄泻无传染性。

第9题:

澳大利亚的地形有何特征?在地形结构上与南、北美洲有何异同点?


正确答案: 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有三:第一,地势低平、单调。澳大利亚是一个地表平坦单调、切割微弱、起伏和缓的低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为350米(仅比欧洲稍高),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30米,是各洲最高峰中最低的。全洲96%的面积在海拔600米以下(其中36%在海拔200米以下),全洲90%的地面单调而平坦。第二,地形结构纵向排列。在构造地形上可明显的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带,即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台地。东部山地北起约克角半岛南至塔斯马尼亚岛,总称澳大利亚科迪勒拉山脉。山地南北长4,500公里(直线距离2,800公里),东西宽60~180公里,东坡陡峻、切割破碎,沿海平原狭窄,西坡缓倾成台地、高原状块状山,山地地势自北向南增高,在南纬27°以北称大分水岭,南纬27°~31°称新英格兰山,南纬31°~32°叫利物浦山,南纬32°~35°叫兰山,南纬35°以南叫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但最高峰科修斯科峰仅2,230米,还不到雪线。东部山地是古老的海西褶皱山地,经准平原化后于第三纪断裂抬升而形成的不对称断块山地,山间多小盆地、峡谷和垭口,为东西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部高原为古老岩层构成的、面积广而低的准平原台地,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海拔一般高200~500米,平均高300米。高原中部有一些蚀余残山可高达1,000米以上,高山气候凉爽,夏季有一定的降水,为农牧交通要地;其余广大地区气候干燥,沙漠、半沙漠广布,约占全大陆面积的44%,比例之大为世界各洲之冠。西部高原边缘有一些由于地壳断裂抬升而形成的高原山地,高度可达800~900米。中部平原北起卡奔塔利亚湾,南至墨累河口,纵贯大陆中部偏东,是古陆台与海西褶皱带间的巨大沉降带。地表大部单调一致,一般海拔不超过100米,被两条低矮的残余高地(北为谢卢印高地,南称格雷·巴里尔山地)分隔成三部分:北部叫卡奔塔利亚低地,是一个向北倾斜的丘陵性海积平原,蕴藏巨大的铀矿和铝土矿;南部为墨累河—达令河冲积平原,是重要农牧业区;中部为以埃尔湖为中心的大自流井盆地,地势低平,布满干河床、盐沼、碱地,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发展中的牧区。在地形结构的排列上,与南、北美洲有相似之处,即高原、平原、山地三部分地形都具有南北延伸、东西排列的特点。但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明显的差异:
(1)澳大利亚是西部为高原、东部为山地,而南、北美洲相反;
(2)澳大利亚西部是广阔的高原,南、北美洲东部是古老的高原高地,南美高原还被分割成三块;
(3)澳大利亚东部山地是海西褶皱山地准平原化后重新抬升的断块状山地,而南、北美洲西部的山地是年轻高大的新褶皱山系;
(4)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南北贯通、地下水丰富,南美洲中部平原被分割成三个平原。第三个特点是风成地貌分布较广。澳大利亚中西部为广阔的低高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较强,地表广泛分布着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有些地方矗立着由抗风能力较强的岩石构成的残余山,残余山山麓堆有较厚的碎石层。低高原中有大面积沙漠,沙层很厚,在盛行风向影响下,形成许多平行排列的沙垄。这一点与美洲大陆截然不同。

第10题:

简述痢疾与泄泻的鉴别。


正确答案: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应与泄泻鉴别。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均与胃肠有关,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的症状,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