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王某,女,48岁,农民 。2001年8月5日初诊 。 3月前由于劳累过度,而自觉全身乏力,逐渐出现目黄、身黄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 王某,女,48岁,农民 。2001年8月5日初诊 。 3月前由于劳累过度,而自觉全身乏力,逐渐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经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 。就诊时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脘痞食少,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4日初诊。患者1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现症:逐渐消瘦,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上消)。中医证型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消渴,辨证为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名称: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沈某,女,58岁,已婚,农民。2014年6月3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出现口干、多食易饥,小便有沫,形体消瘦。现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亏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辨证为中消之气阴两虚。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剂名称:七昧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0g,怀山药30g,甘草6g,木香6g,藿香9g,葛根15g,麦冬10g,天冬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戴某,男,34岁,公务员。患者7天前外地出差返家途中即感发热,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继而右胁肋部胀痛,身目发黄,时有呕吐。刻下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发热,T38.2℃,乏力纳呆,口干口渴,口苦恶心,时有呕吐,大便秘结,2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阴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目黄、身黄、小便黄7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初起发热恶寒,恶心呕吐,逐渐出现身目俱黄,符合"黄疸"的发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故诊断为"黄疸";黄色鲜明如橘色,应属于"阳黄"范畴。湿热郁于中焦,影响肝胆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形成黄疸,故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黄赤。湿热蕴于中焦,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湿热熏蒸,故见发热、乏力纳呆、口苦恶心、时有呕吐。湿热耗伤津液,则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蕴于中焦、熏蒸肝胆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阳黄与阴黄的鉴别:阳黄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其黄色泽鲜明如橘,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其色虽黄,但色泽晦暗,伴脘腹痞闷、畏寒神疲、气短乏力,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黄疸 中医证候诊断:阳黄(热重于湿)中医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剂:茵陈蒿汤加味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7岁,学生。2015年1月10日初诊。患者2天前放学后出现发热、流涕,咳嗽,躯干见少量红色斑丘疹。现症: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脓疱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水痘。中医证型诊断:邪炽气营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流涕,咳嗽,躯干少量红色斑丘疹为主症,辨病为水痘。现症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辨证为邪炽气营证。邪盛正衰,邪毒炽盛,内传气营。中医病证鉴别:水痘与脓疱疮相似,脓疱疮好发于炎热夏季,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混浊,经搔抓脓液流溢蔓延而传播。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方剂名称:清胃解毒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芩9g,黄连5g,生地黄10g,栀子10g,车前草10g,紫草10g,生石膏30g,升麻6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焦某,男,28岁,已婚,司机。2014年1月2日初诊。患者六个月前醉酒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现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胆腑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辨证为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剂名称:大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9g,黄芩10g,半夏9g,大黄10g,枳实9g,佛手9g,郁金10g,茵陈15g,山栀10g,白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姜某,男,46岁,已婚,工人。2015年6月11日初诊。患者1周前曾出差外地,3天前突发高热,次日出现皮肤,目睛发黄。现症: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阳黄)。中医证型诊断:疫毒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目睛发黄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辨证为疫毒炽盛证。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剂名称:千金犀角散加味。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水牛角(先煎)30g,黄连30g,栀子30g,大黄(后下)15g,板蓝根15g,生地15g,玄参15g,丹皮15g,茵陈15g,土茯苓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9题:

病例摘要:虞某,女,46岁,教师。2014年4月21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暴怒后出现失眠,彻夜不寐。现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肝火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失眠,彻夜不寐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辨证为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区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9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当归10g,生地15g,柴胡6g,甘草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20g,灵磁石(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8,已婚,干部。2015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有哮喘病史20年。3天前因受寒痰呜气喘又作。现症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身痛,舌边尖红,苔白腻黄,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哮证。中医证型诊断:寒包热哮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痰鸣气喘,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为主症,辨病为哮证。现症见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身痛,舌边尖红,苔白腻黄,脉弦紧,辨证为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中医病证鉴别: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方剂名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麻黄9g,生石膏30g,厚朴9g,杏仁6g,生姜6g,半夏9g,甘草6g,大枣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