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观点?

题目
问答题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增长极概念的解释》(1955)一书中提出。基本观点:⑴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或者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⑵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平衡增长。而是在不同部门或地区按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⑶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分布于特定的地区或大城市,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⑷增长极通过所在部门或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部门或地区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迅速发展。


第2题:

()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模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A.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B.发展轴模式

C.网络型模式

D.增长极模式


参考答案:B

第3题:

增长极理论是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集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 

  • A、增长极理论
  • B、趋同理论
  • C、趋异理论
  • D、区位理论

正确答案:A

第5题:

比较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这些(1)频率理论的基本观点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就多。频率理论难以解释入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 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然而入耳却能够接受超过1 000 Hz以上的声音。(2)共鸣理论的基本观点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的长度对辨别音调的作用。短纤维振动,听起来是高音,长纤维振动,听起来是低音。共鸣理论的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3)行波理论的基本观点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 von Bekesy)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项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这样,人耳就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 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 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4)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20世纪40年代末,韦弗尔( Wever)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 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反应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映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 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5)四种理论的比较①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的比较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声波在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引起振动为音频编码的,因而都是位置理论。不同的是,共鸣理论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的纤毛长度作为编码依据,行波理论强调声音是依据基底膜不同部位上被激起最大活动的地点来编码的。②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比较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都以声波引发的振动频率的大小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不同的是,频率理论所指的频率是入耳基底膜的振动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所指的频率是神经纤维的振动频率,而且强调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③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与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联系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适用于1 000 Hz以上的高频音的编码,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适用于5 000 Hz以下的低频音的编码,1 000-5 000 Hz之间的声音则由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理论并不矛盾,它们反映了听觉系统的复杂性,听觉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刺激,为人提供精确的感觉经验。

第6题:

增长极理论的进展?


参考答案:

理论进展:⑴经研究发现:实施增长极战略有赖于创造一个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增长极的乘数效应可表示为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的函数。区域乘数等于区域专门化系数的倒数。多样化程度越高,区域乘数作用就越大。⑵发达国家的萧条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体系发育较为成熟,存在比较完善的产业关联和空间结构,引进一个新“极”将产生较强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这就是增长极战略在发达国家成功实施的原因。⑶不发达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还应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改革,否则,增长极实质上仍然可能是一个飞地。


第7题:

阐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以及后期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


答案:
解析:
(1)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 Broadbent)提出了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这种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 Treisman,1964)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这一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的通道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即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时,也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后期选择理论后期选择理论是由多伊奇( Deutsch)等人于196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器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此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也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反应重要的,不反应不重要的。(4)三种观点的比较①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不同之处过滤器模型强调单通道和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通过引用阈限的概念强调初级分析的通道选择和信号衰减作用,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②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共同之处第一,两种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一样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过滤予以调节。第二,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认为注意发生在对信息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换言之就是因为有了注意所以才有知觉,才有了对刺激信息的意义的获得,注意的选择是知觉性质的。因此,过滤器和衰减模型都属于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③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者认为注意发生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注意发生在觉察阶段与识别阶段之间,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注意发生在识别阶段与复述阶段之间。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以及注意的后期选择模型都是探讨注意的选择功能,探讨注意在信息加工时起什么作用。

第8题:

简述增长极理论


参考答案:包括增长极的经济学含义、经济地理学含义、特点、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四种效应。

第9题:

简述“X理论”和“Y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X理论”和“Y理论”是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关于人性的两种不同的假设。
2.“X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绝大多数人希望避免责任,很少有野心,只希望得到安全;由于这种不喜欢工作的天性,因而对部分人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指挥以及处罚的威胁才能驱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3.“Y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在工作中所作体力有脑力方面的努力如同娱乐和休息一样,这是人的天性;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并不是唯一促使人们为组织的目标作出努力的方法。对于自己所承诺的目标,人们会瞬息万变引导、自我控制来加以完成;人们对目标的承诺,与他们达成此目标后的报偿息息相关;一般人在一定的激励条件下,不但愿意接受任务,而且还要寻求担负责任;大部分的人都有相当丰富的想象力、机智及创造力,用以解决组织上的问题;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状况中,一般人的智慧潜能,仅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第10题:

属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有()

  • A、倒U型理论
  • B、梯度理论
  • C、增长极理论
  • D、大推动理论

正确答案: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