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题目
问答题
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主要是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银行信贷的透明度差。
(3)时滞性不同。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现象。时滞有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种。财政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这是因为财政问题易被发现,但财政政策调整较难,花费时间较长。货币政策正相反,认识时滞长而决策时滞短,货币问题不易发现,但一旦被发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决策。
(4)可控性不同。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货币政策通常需要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要求两者密切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参考答案:1.(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区别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调节具有鲜明的直接性;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是间接的。(2)政策时滞不同①认识时滞基本相同;②行动时滞货币政策时滞短;财政政策时滞长。③从作用时滞来看,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短;财政政策作用时滞长。(3)调节力度不同财政政策调节具有直接性,调节力度较强;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是间接的,调节力度较小;(4)作用特点不同财政政策的作用侧重于调整经济结构;货币政策的作用侧重于调整经济总量。(5)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第2题:

下列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财政政策的调节范围比货币政策的调节范围更广

B.两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两者在对需求调节的作用方向不同

D.财政政策的时滞性短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正确答案:D
解析:D应是货币政策的时滞性短于财政政策的时滞性。

第3题:

试论述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的必要性和采取的措施。


答案:(一)转换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迅速走出"紧缩"困境,促进其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本身客观条件的制约,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已逐步显现,这就要求应该对财政政策进行审时度势的调整和转换。
1.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财政政策的转换。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应当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鼓励投资,编列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等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就应相应减少支出,化减财政赤字,以免需求过度扩张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过热"。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正是要顺应这一变化。
2.财政政策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财政政策的转换。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正日益加剧财政风险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也不允许其过度扩张。另外,我国潜在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规模均已经很大,而且社会保障等欠账较多,所以在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即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更要特别谨慎。
3.资源的紧缺性亟待财政政策的转换。在社会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银行资金存大于贷的情况下,财政用发债的方式筹集适量资金,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可直接增加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社会闲置资金毕竟有限,属于"稀缺性"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扩张,资源"瓶颈"的制约必然会出现。因此,经济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能是阶段性政策,否则势必引发通货膨胀。
4.国债发行过多的负面影响促使财政政策的转换。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以弥补财政赤字,但是长期坚持这一政策,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债务规模过大极易引发财政风险,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也增加了其他社会主体的投资成本,使市场空间变得相对狭小,限制了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运行的恶性循环。
(二)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稳健财政政策,就是在保持财政收支本身和经济社会全局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的制度安排,逐步降低现实财政收支的扩张力度,逐步地逼近"稳健"财政政策的效果境界。具体措施有:
1.在支持重大改革举措出台中追求"稳健"
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过程要同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相衔接。在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探寻"稳健"财政政策的政策措施。(1)避免在财政收入增长和财政支出膨胀之间形成"直通车",不给人为抬高财政支出规模预留空间;(2)用在支持改革举措出台上的支出同政府的其他支出相比,带来的扩张效应相对较小;(3)在"以改革促增长,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支持下实现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4)加快体制转换步伐,铲除各种行政性手段过度干预的土壤。
2.在结构优化中控制或压缩支出规模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力求控制或压缩财政支出规模自然是必然选择。但是,在国民经济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双失衡"的条件下追求"稳健"的目标,一方面要面对总需求过度扩张而消费需求乏力、工业增幅迅速而服务业发展迟缓的矛盾局面,另一方面则要面对财政支出规模总体膨胀而"三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生态工程建设和能源交通建设等项目严重欠账的尴尬境地。
3.迅速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一直居高不下,在当前各种体制性缺陷的作用下,税收增长额很可能会直接转变为财政支出的膨胀额,不仅有违于稳健财政政策的目标,而且会通过抬高财政支出和税收基数,为将来的控制和压缩财政支出规模的行动设置障碍。迅速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利用税收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增量,实现财政政策的稳健运行
4.与货币政策合理"搭配"
财政政策的转向是加强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必然要求,但是必须意识到,在宏观调控体系中,货币政策更适宜于总量调节,而财政政策更适宜于结构调整。因此,两者作用应合一,在稳健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所形成的现实合理的"搭配"。
5.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
税务部门以往的加强税收征管的行动,已经带来税收实际征收率的迅速提升,从而大大拉近了制度税负和实际税负之间的距离。在财政政策转向"稳健"之后,加强税收征管,压低非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以减少经济运行中的扩张因素。

第4题:

结合实际论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般作用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紧”的货币政策就是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能够减少货币供应量;“松”的货币政策是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即增税减支,可减少社会总需求,但对投资不利;松的财政政策即减税增支,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
虽然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靠某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中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就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优势。
3、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使用
一般有四种组合:
1.紧货币,松财政;
2.松货币,紧财政;
3.货币、财政双紧;
4.货币、财政双松。一松一紧是为了解决结构问题;双松或双紧是为了解总量问题。
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办法。在总量失衡的情况下,微量调整,一般单独使用货币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用于短期临时失衡而财政政策用于长期调整。在总量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则同时采用双松或双紧政策。
4、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两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2.两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4.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第5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答案:
解析:
国家财政和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分配资金的两种不同的渠道,二者均能调节社会总供求,但二者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式上、对社会总需求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用的经济前提等方面各有不同。
(1)两者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方式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政府收支活动。财政直接参加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表现为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具体而言,财政政策通过税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直接和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除了收取利息,并不直接参加国民收入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由于银行信贷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因此信贷主要通过信贷支出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信贷收入对需求的影响也需要通过信贷支出才能产生。
(2)两者对社会总需求影响的侧重点不同社会总需求包括了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为简化分析,仅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含社会消费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的影响。
社会消费需求,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中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形成的,财政通过公共部门的购买支出调整从而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则非常小。
个人消费需求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财政通过个人所得税和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等杠杆影响个人消费,银行则通过工资基金的监管以及现金投放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政府投资、财政贴息等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资金运用的重点是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和短期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其作用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两者在创造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财政与信贷在创造需求方面的作用是有区别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不具有直接“创造”货币从而创造需求的能力,惟一能够创造需求的是一国的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如果财政实行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时,银行相应压缩或扩大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抵消财政政策效应。换言之,当财政实现扩张和紧缩政策,银行相应扩大或收缩货币量,财政政策的扩张和紧缩效应才能真正实现。此外,中央银行还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4)两者在不同经济时期对总需求的作用效果不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的作用效果有差异。在经济繁荣时,央行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或提高利率,可以对抑制总需求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经济进入衰退期,由于投资和消费预期、货币政策的时滞等因素的影响,中央银行固然可以降低利率,但不一定能立即刺激投资和消费。因此,当出现经济萧条时,政府宜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启动需求。正是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总需求形成中的作用方向、力度和经济前提等因素各有不同,则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运用时必须取长补短,相互协调配合。

第6题:

试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不同政策组合。


参考答案:必要性:(1)政策调节领域和范围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2)政策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3)政策调节的方式、途径和工具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4)政策效应时滞的不同,要求两者必须协调配合政策组合:(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模式(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模式(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模式。

第7题:

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主要是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银行信贷的透明度差。
  (3)时滞性不同。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现象。时滞有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种。财政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这是因为财政问题易被发现,但财政政策调整较难,花费时间较长。货币政策正相反,认识时滞长而决策时滞短,货币问题不易发现,但一旦被发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决策。
  (4)可控性不同。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货币政策通常需要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要求两者密切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8题:

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主要是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货币供求总量,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是解决财政赤字和结构性平衡问题。
(2)透明度不同。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银行信贷的透明度差。
(3)时滞性不同。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现象。时滞有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种。财政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这是因为财政问题易被发现,但财政政策调整较难,花费时间较长。货币政策正相反,认识时滞长而决策时滞短,货币问题不易发现,但一旦被发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决策。
(4)可控性不同。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货币政策通常需要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要求两者密切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9题:

下列关于国家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
B:国家规划是制定和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本依据
C:财政、货币具有独自的功能和运行机理
D:国家规划不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第10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为什么需要相互配合?怎样配合?


正确答案: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从广义上讲,是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它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
⑴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仅靠货币政策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还需要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配合。其中,主要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有特点,手段各异,因此两大政策的正确、合理搭配使用就可以兼顾宏观经济制裁控中的各个目标的要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国家)却由不同机构具体实施,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却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为达到同一个目标却又经过不同的过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要协调和配合,只有达到最佳配合,才能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的目标。
⑵一般说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四种组合模式:
①货币、财政双松模式。适用于在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人力、机器设备等资源时的情况。
②货币、财政双紧模式。一般是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期采用的,目的是压缩总需求,稳定物价。
③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模式。适用于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不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情况。
④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模式。该模式既能调整财政投资比例和结构,又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因而适宜于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⑶两种政策的互相配合:
①双松模式和双紧模式都是同向搭配,缺乏相向交叉灵活的配合,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按同一方向操作,政策效果显著,实施起来能量很大,但由于制约力量的缺乏,实施起来往往导致经济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利。
②一紧一松模式都采用了松紧结合的逆向组合,用于两大政策相互制约,避免宏观经济失控。具体采用哪种模式,可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实现的调控目的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