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列昂惕夫悖论?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列昂惕夫悖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于列昂惕夫悖论,下面哪些是它的解释( )

A、要素密集度逆转

B、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

C、关税结构

D、自然资源稀缺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列昂惕夫反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保护。()


答案:对

第3题:

根据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简表,列昂惕夫逆矩阵为( )。

A.

B.

C.

D.


正确答案:C
解析: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规律:当i=j时,aij>1;当i≠j时,aij1。题中a11、a22、a33应该大于1,其余均小于1。

第4题:

列昂惕夫之谜,在国际发展理论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有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②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理论,
③基辛等人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论等。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对要素禀赋理论前提条件进行修正。列昂惕夫本人就提出了劳动效率差异论。
④对贸易格局及其变动的新的要素进行解释。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凯恩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本说和英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技术差距论等。

第5题:

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是()提出来的。

  • A、华西里·列昂惕夫
  • B、约瑟夫·熊彼特
  • C、M.V.波斯纳
  • D、保罗·萨米尔逊

正确答案:C

第6题:

什么是列昂惕夫悖论?


参考答案:赫-俄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一个国家将生产并出口自己相对丰富、密集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将进口自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相对有优势,进口的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1953年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以美国为例,对赫-俄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其结果与理论正好相反,这一结果与赫-俄模型理论推断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列昂惕夫悖论。

第7题:

根据2002年我国投入产出简表,列昂惕夫逆矩阵为( )


正确答案:C

第8题:

列昂惕夫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做了那几方面的简化


参考答案:

(1)用产业代替原模型中的企业和消费者
(2)假定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
(3)假定各产业的生产活动是互不影响的
(4)假定消耗系数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5)用一个年度的数据来计算消耗系数


第9题:

简述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进口替代产品),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和节约资本的。这与人们对美国的贸易印象刚好相反,进而在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中引起巨大争议,这种争议被称为列昂惕夫反论。

第10题:

什么是列昂惕夫之谜?


正确答案:按照H—O定理,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美国作为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研究了美国进出口的历年数据后,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论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一个难解的谜,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