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题目
问答题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自我矫正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做()。

A.凯恩斯经济学

B.凯恩斯主义

C.新凯恩斯主义

D.古典经济学


参考答案:D

第2题:

新凯恩斯主义是从哪些方面来解释真实工资黏性的?


参考答案:

新凯恩斯主义对真实工资刚性的解释可以分为隐含合同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局内人—局外人理论三种。(1)隐含合同模型
隐含合同理论试图解释是什么样的“经济胶水”将工人和厂商长期结合在一起。隐含合同理论认为,厂商是风险中性的,而工人是风险规避的。由于工人希望在长期得到稳定的收入,厂商也试图保持职员对它的忠心,他们发现相互之间有必要达成一种默契:无论经济繁荣与否,厂商都给工人支付一种稳定的工资水平。这种工资水平平均来看,低于由各种市场力量所左右的高度变化的工资率。在这些情形下,工资率不仅代表了对劳动服务的报酬,还是对各种冲击下收入变动风险的一种保险。不变的真实工资使单个工人的收入和消费流变得平稳,而企业提供这种“保险”是因为它能更为便利地进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从而在应对经济波动方面,比工人的处境优越。这种理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认为在经济状况恶化时,工人会同患难而非解雇一部分工人。这个理论也没有解释厂商为什么不对新工人支付低工资。在对真实工资刚性的这种解释的弱点和其他一些缺陷进行修补的尝试过程中,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关于工资刚性的效率工资模型和局内人—局外人模型。
(2)效率工资模型
任何合理解释非自愿失业的理论都必须说明,为什么失业工人无法将工资降至充分就业水平。效率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人的生产率与真实工资紧密相关(至少在某处有意义的区间内如此),因而降低工资率不符合厂商的利益。现代效率工资理论一般都与选择或激励问题有关。效率工资理论可分为逆向选择模型、劳动力流失模型、偷懒模型和公平模型四种。
(3)局内人—局外人模型
局内人指在职雇员,而局外人则是指那些失业工人。局内人拥有一定的决定工资和就业决策的权力。局内人的权力来源于职员变动成本,包括招募和辞退成本,如搜寻劳动市场的成本、广告和筛选成本、就工作条件谈判的成本、法定的解除就业支付和诉讼成本。其他重要成本与生产有关,来自培训新雇员的需要。除这些职员变动成本之外,还有一种新型的成本,即局内人对来自局外人阶层的新雇员的能力进行压制的激励。如果局内人感到其地位受到局外人的威胁,他们可能拒绝与新工人合作并培训他们,导致新工人工作生活极不愉快。通过提高工作的负效用,促使局外人的保留工资上升,最终使得企业较不愿意雇佣他们。另外,职员变动率较高的企业,既缺乏工作保障,又缺乏发展机会,工人们就缺乏甚至没有激励在其雇主心目中建立起声誉。低激励伤害了生产率,而这又成为高劳动力变动率的另一种成本。由于企业用失业的局外人替换现雇职工的代价很大,局内人就有一种力量可以用来抽取一份由职员变动成本所产生经济租金,即要求高工资。


第3题:

为什么说非市场出清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假设?


参考答案: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这个学派为说明经济必须有政府干预,就必须说明市场是非出清的。非市场出清的基本含义是,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的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出现严重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这就需要政府用财政的、货币的或其他的政策干预经济。

第4题:

现代西方税收原则主要源于()。

A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

B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

C凯恩斯主义和福利经济学

D理性预期党派和货币主义经济学


C

第5题: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如何利用工资黏性的范畴分析失业问题,他得出了什么与新古典主义学派不同的结论?


答案:
解析:
(1)新凯恩斯主义是指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它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复兴了凯恩斯主义。从古典学派到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大多是沿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来探索影响和决定失业的因素。但现实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尽管失业者只要能就业而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但雇主本身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去雇佣更多的工人,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某种障碍使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要政府进行一定的需求管理,就能够消除或减少阻碍价格变动的因素,从而实现就业的增加。而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工资和物价等能够迅速调整,不存在黏性,因而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无须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 (2)新凯恩斯主义者用黏性工资理论来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 1)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黏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规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黏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2)隐含合同导致工资黏性。由于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同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黏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作出调整,工资出现黏性。 3)效率工资导致价格黏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最终影响的是就业而非实际工资,因而实际工资有黏性。另外,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实际工资定的高一些,高工资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从而出现失业。高工资之所以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因为高工资提高了因怠工偷懒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因而可以避免怠工偷懒行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跳槽”的机会成本,从而可以减少工人经常转换工种的行为,有利于维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高工资可以吸引能力较强、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使工人感到受到公正待遇,可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当所有厂商都采用高工资来保持生产率时,平均工资就会上升,出现非自愿失业。 4)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而把一些没有工作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该理论认为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的工作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劳动转换成本包括强制性解雇和诉讼成本、搜寻劳动市场、议定就业条件、考核和选择成本、培训成本等。因此,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低的工资,而由于转换成本较大,减少工资所得不足以弥补成本,厂商不愿意雇佣低工资的外部人,而宁愿继续雇佣内部人。在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劳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里,外部人雇佣成本不断提高,内部人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就业优势,实施相当程度的内部人控制,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者针对工资黏性和失业问题也提出若干政策建议:①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由于外部人在劳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考虑降低劳动力的周转成本,以削减内部人确定工资的权利。同时提高外部人的潜在边际产品价值,以减少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对外部人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雇主采纳与生产率相关的工资契约、改变失业福利体系、鼓励失业者寻找工作、降低新企业的进入壁垒。②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第6题: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基础上的主要区别不在于私人经济部门是否拥有理性预期,而在于工资与价格是否存在黏性。


参考答案:对
新凯恩斯主义采取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同的选择性理论框架,假定工人和厂商分别为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和利润最大化者,都拥有理性预期。但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具有黏性,即在总需求冲击之后,名义价格不能迅速调整至新的市场出清水平,从而可能使收入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此时,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政策干预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任何被预期到的货币冲击的结果是,名义工资和价格立即跳至其新的均衡值,因此产量和就业保持不变。在这样的世界中,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起初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新古典的政策不必要命题是将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结果。后来有学者证明,在引入理性预期的模型中,只要放弃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名义冲击是能够产生真实效应的。其显著的结论是,理性预期假说并不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的末日。新古典模型的关键特征被认为是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即完全而立即的工资和价格变动。因此,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基础上的主要区别不在于私人经济部门是否拥有理性预期,而在于价格是否存在黏性。

第7题:

现代西方税收原则主要源于 () 。

A. 理性预期党派和货币主义经济学

B. 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

C.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

D. 凯恩斯主义和福利经济学


答案 :D

第8题:

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菲利普斯曲线的?


参考答案:

(1)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2)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市场调节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来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效的,因此,市场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这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也就没有交替关系。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由制度、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两者之间决定机制不同,当然也就没有交替关系,政府就没必要进行调节。在短期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调节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宏观经济会出现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或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具体来说,在劳动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工资粘性,使劳动市场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在物品市场上,由于价格粘性,物品市场也不能实现供求平衡。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利率并不能起到完全的调节作用,银行采用配给制,供求也不一定平衡。这样,短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受到限制。因此,在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就存在交替关系,这时就需要政府用政策进行调节。


第9题: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并加以评价


答案:
解析: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6,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zf(k)+(1 -δ)k。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黏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黏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第10题:

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价格、工资黏性的?请加以评论。


正确答案: 新凯恩斯主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价格和工资黏性,对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在最大化和理 性预期假设下提出了各种解释。这些解释包括菜单成本论、交错调整价格和交错调整工资论、不完全竞争论、市场协调失灵论、劳动市场论和信贷配给论等。
菜单成本论。菜单成本的存在阻碍厂商调整价格,所以价格有黏性。菜单成本是指厂商 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加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价。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所以价格水平有黏性。 交错调整价格及交错调整工资论。以理性预期为假设前提,认为经济当事人调整价格的 时间是交错进行的。交错调整导致价格和工资具有惯性。因此,即使存在理性预期,政府政 策仍有积极作用。
不完全竞争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利用垄断力定价时,价格通常不会随总需求 的变动而变动,价格对总需求变动不敏感,导致产量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另外,总需求 变动具有外部影响,可以通过宏观经济中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放大,导致经济波动。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经济不存在自发趋向充分就业的机制,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才 能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市场协调失灵论。是新凯恩斯主义为解释非市场出清原因而提出的一种新理论。他们认 为,在一个由许多经济当事人构成的经济中,尽管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他们之间的 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然而,每个经济人的市场力量都很小,单个经济人无力协调整个 经济行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改变协调失灵的状况,使资源得到 优化配置。
劳动市场论。探讨了工资黏性和失业的原因。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隐含合同、局内人 压力、效率工资等都是工资黏性的原因。隐含合同是指风险中性的厂商与风险厌恶的工人之 间存在着非正式的协议;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差别使得厂商面临来自于厂商内部在职工人 的压力;效率工资则说明,劳动效率并不总是常数,它与厂商的工资呈正向变动,为了保持 效率,工资是以高效率工人的标准制定的。所有这些,使得实际工资出现黏性。 信贷配给论。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上,利率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给不完全了解风险程度,因此可能存在信贷配给。政府货币政策能成功纠正信 贷市场失灵,提高信贷市场效率,降低市场风险,增进社会福利。
总之,新凯恩斯主义注意到了市场的不完全特征,强调与各种市场失灵相联系的工资和 价格黏性所导致的市场非出清,进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凯恩斯主义的原旨,并为原有的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更符合实际的微观基础。同时,新凯恩斯主义也为政府 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不过,新凯恩斯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价格黏性原因的解释过于散乱, 还没有形成统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