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国民核算平衡原则”与“三等价原则”是否等价?

题目
问答题
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国民核算平衡原则”与“三等价原则”是否等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系统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整体性。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数量方面;而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的具体方法时,也应该充分运用“宏观思维”,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保证核算体系的科学性和内部一致性。
(2)层次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的有序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各种部门分类、交易分类和统计指标方法组织大量、丰富的核算资料,形成不同层次的核算子系统,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层次井然、组织有序的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关联性。国民经济是一个内部联系错综复杂的整体,相应地,国民经济核算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联系,通过具体的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适当反映出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社会人口、科技教育以及资源生态等外部环境系统的交叉关系和相互影响。

第2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总体”和“国外”应该怎样界定?“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是怎样表述的?其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总体”和“国外”的区分是建立在“常住经济单位”和“非常住经济单位”这两个范畴之上的。换句话说,一国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相应的“国民经济总体”,简称“经济总体”或“总体”;而所有与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或存在经济联系的非常住单位之集合则构成“国外”。
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对象的核算,故国民经济核算的重心应放在“经济总体”上。这被概括为如下“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原则”:国民经济核算以常住单位为主体,着重考察其全部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据以进行的各种资源条件。一国的全体常住单位构成“经济总体”;非常住单位只有在与所论经济总体发生经济交易或资产负债等关系时,才被纳入核算范围,并构成相应的“国外部门”。

第3题: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公平原则

E.诚实信用原则


参考答案:ABCDE

第4题:

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依据的重要原则是()。

  • A、三等价原则
  • B、所有权原则
  • C、权责发生制原则
  • D、市场原则

正确答案:D

第5题:

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两大模式之间有何主要区别?又有何共性?


正确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
MPS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这就是所谓的“限制性生产”观念。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须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MPS的基本核算方法就是一般的经济指标和平衡表方法。这套平衡表的核心内容是有关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一些关键指标,各种平衡表之间除了经济指标内涵的关联性之外,不存在复式簿记体系所要求的严格核算对应关系。
相对于MPS而言,SNA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这使得SNA的生产范围与MPS大不相同,它囊括了所有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分布于三大产业十分广阔的活动领域内。以此为基础的SNA不仅生产核算范围不同于MPS,而且整个核算结构也明显区别于MPS,两者的这一差异是根本性的。
(2)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都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
(3)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方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显著优越性,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以及基础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尽管MPS适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也不应将其一概否定。事实上,MPS在国民核算发展过从中也有其重要的历史贡献,诸如对国民经济按经济类型划分的方法、将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核算的思想,以及在国民核算中率先编制、运用物资资料平衡表或综合物资平衡表的经验(这构成了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分析的雏形),都对现代的国民核算乃至SNA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能将MPS说得一无是处。

第6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确定数据记录时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何具体要求?


正确答案: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经济数据的记录时间。
该原则要求以权益的形成或责任的发生为准,依据应收应付的原则记录核算资料。具体说,就是:一种经济价值(或权益)一旦被创造出来,或者被转换、转移、交换、消耗以致发生了变化,就应该对其进行核算,并且应该在经济价值(或权益)实际发生变化的时刻记录有关的资料。权责发生制所要求的记录时间与实际经济活动或交易发生的时间相一致;而且,依据权责发生制还可对各种非货币流量进行适当核算。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7题:

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国民核算平衡原则”与“三等价原则”是否等价?


正确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最早是由钱伯海先生于1984年提出的,其具体表述是:“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出指标就算到哪里,使用指标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就在哪里分界。”这一原则贯穿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全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中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依据平衡原则,在任何一种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产范围一旦确定下来,那么,产出指标就只能在该生产范围内加以计算;进而,作为社会产品的价值运动形式,初次分配的来源、范围和规模就被相应地规定,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之间的界限也被相应地规定;最后,使用环节的经济总量也只能是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并且社会产品的中间使用与最终使用之间的划分也直接依赖于生产范围的界定。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与“三方等价原则”并不是等价关系。“三方等价原则”是说:如果忽略对外经济往来,并且不存在统计误差,那么国民经济的三个基本总量即产出总量、分配(收入)总量和使用总量客观上应该是恒等的;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可能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总量、收入总量和使用总量彼此不等或不完全相等,但是相对于各种对外经济因素而言,生产范围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总量的主要因素,只是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罢了。而“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则同时强调了如下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两层涵义:一是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保持总量平衡,即社会生产的产出总量、初次分配的来源总量和社会产品的使用总量三者都与生产范围保持一致、相互平衡;二是要求国民经济诸环节的核算保持结构平衡,即分配核算和使用核算的内部划分与生产范围、生产核算也应彼此协调,衔接对应,避免矛盾。总之,“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内涵更丰富,而“三方等价原则”则仅强调了生产范围对经济总量的制约关系,未考虑生产范围对核算结构的制约关系。

第8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是(  )。

A.平等原则
B.公平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答案:A,B,C,D
解析:
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八项。

第9题:

国民核算三方等价原则中的三方,是指()。

  • A、生产、分配、使用
  • B、生产、分配、流通
  • C、生产、使用、出口
  • D、生产、流通、消费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国民经济核算账户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它运用的基本原理是()。

  • A、统计核算原则
  • B、会计核算原则
  • C、统计帐户的基本原理
  • D、会计帐户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