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陀比丘代表了很多修行人与学佛者,他所反应出的心态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禅陀比丘代表了很多修行人与学佛者,他所反应出的心态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禅陀比丘代表了很多修行人与学佛者,他所反应出的心态是什么?


正确答案:虽然知道无常也很会宣说无常,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很怕无常。虽然知道无我,也很会宣说无我,但是内心深处却很怕无我。虽然知道空也很会谈空,但内心深处却很怕空。重要的是深层的自我在作祟,那个自我还是抓得很紧、很怕无我,很怕这个自我消失。虽然很多修行人很认真在修,但却没有回来如实面对自己,因此看起来好像很认真在修,却落入到世间法里面而不知道。他是要走出时间法的,然而他还在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之间挣扎。到这里已经是很微细了,不是在欲界与色界抓取而已,已经进入深层自我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了。
阐陀比丘说:理论上我可以了解啊!我也知道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无常我都知道啊!虽然他体悟到无常法印,但无我方面从理论上说他也知道的,也可以接受啊!然而他觉察到、反观到自己内心里却是在抗拒,看到内心里面“自我”还是一直在抓、紧抓不放啊!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常、抗拒无常啊!这是他有如是回来反观自己,才会这样讲。你不要以为说,我没有这些问题啊!证到初果的人,还没有办法去看到内心里面在抗拒无我,这是已证初果以上的人、继续又如实回来反观到内心在拉扯,他想跳进去,但是又害怕。

第2题:

龙门石窟很多洞窟所供主佛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音译,请问阿弥陀佛的意译是什么?


正确答案: 无量寿

第3题:

禅宗主张悟修,但有南禅、北禅之分,两者的主要差别就是南禅主张顿悟,而北禅主张()。


参考答案:渐悟

第4题:

修四禅八定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实际经历色界是什么、无色界是什么。
②帮助内心澄静,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
③内心澄静有助于反观,照见诸结缚进而断除我慢、证果。

第5题:

怎样在礼佛时与动中禅结合?


正确答案: 礼佛的时候,清楚地觉察礼佛的整个动作过程。如正在合掌、正在弯腰、屈膝、俯身、跪下...。礼佛不要求快,也不要求数量。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面,身心柔软,清醒明觉的礼佛,就是开发明觉。应用得当的话,半个小时的礼佛功夫不得了。

第6题:

空海师父关于禅修证果的两个承诺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只要你的闻思基础具足,又有适当的因缘,七天到十天要证初果,都是应该没有问题的。
二是只要有证初果的证量,以后再经过一段期间的闻思,深度又不一样,那么下一次禅修,要证二果,三果,就可以逐步上来。

第7题:

维摩诘经上云:‘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是‘无生四谛法’,而佛的十大弟子中,摩诃迦旃延,在佛后所敷演的是‘生灭四谛法’(错)是时,佛为何不与其订定呢?假若维摩诘居士不到岂不是使诸比丘得不到利益呢?反而空说吗?


正确答案: 此说有三,
一、十尊者被维摩大士所呵在前,被遣在后,前或未知,后岂终不知也。
二、佛在此土说教,所有声缘菩萨,皆为所化,说一法门,含有多义;各随其根,而异其受,订正亦必遇缘,否则不契,应知生灭四谛,亦非错法,维摩大士并非破之,乃斥其执小,不知观诸比丘之机。
三、说法有权有实有自说有借他说,此乃故借十尊说小,而显大士说大,无非皆施善巧,专以为利众也。

第8题:

无论在家或出家,佛子已皈依比丘为师父,但是否可以再皈依比丘尼为师父呢?


正确答案:皈依僧宝,应知僧义,僧者众也,即出家之团体也。皈依一比丘,此比丘即僧团之代表人,皈依人是皈依一切比丘也,明乎此,则知皈依以后,非仅为一人之弟子,乃是一切僧之弟子。倘为随顺结缘,再事皈依,已在可与不可之间,若谓依新断旧,暮楚朝秦,则大非矣。

第9题:

修禅定的要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是进入初禅的境界?


正确答案: 禅定的要领:活在当下,全然的放松,不用力,无所求。寻、伺、喜、乐、一心的五种感觉一齐产生,表示心已定止,进入了初禅的境界。初禅的修持过程,精细、微妙最难修,对每一个修行人都是一道难关,但又必须跨越过去。突破初禅,进入四禅八定不困难。初禅的难题是伺,突破伺,进入初禅不困难。

第10题:

佛教中的四众弟子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学佛的男众(称)(),学佛的女众(称)()


正确答案:优婆塞;优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