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冠巾礼仪?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冠巾礼仪?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冠巾”是道教全真派,对入道观的皈依弟子所举行的一个收徒仪式。也表示受“冠巾”者,必有师所带。必有上下嗣号。那么他必是全真派的弟子。还要经过受戒。“冠巾”后的弟子,必须要接受清规戒律。否者为犯戒!在宫观内,凡是在观内所见的衣冠整齐的道人。皆是受过“冠巾”的在观所注册的道人。作为十方丛林的“冠巾”道人,也有参访,游方者。日今,丛林制不健全。一般道观,不收留游方道人。因身份难以备查。没有受“冠巾”的称谓:道童。在全真教,出家人,一律是道人职称。尊称者为道长。德高望重者老修行,称为炼师!“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很多子孙庙都遵循着一条规矩:新出家者在庙行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给“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没有“冠巾”没有正式度师。苦行期内对庙中老道士们皆以“师父”称之。也有进庙几天就有师父的。这主要看小庙子孙多寡。会不会因收徒引起“家务”争端而订立庙规。冠巾又称“小受戒”。据《冠巾科仪序》云:昔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留省冠科仪。弹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经礼忏。如自悟大乘,本访科事,不妨延友代诵经礼仔。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达三官大帝,谋移太乙灵官部下,即当拥护。……日后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实保奏。不遵玄科,不清冠巾,上界不知。临回首时,纵然强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绳捆索绑同人挪都。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诸神迎护。中志之土苦行圆满,鬼卒都来叩接。又有虽皈依玄门,不司正道:作孽百端,无常一到,恶报固在,若到阴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装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击拷,亦少受枷锁之苦。此冠巾科仪是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羽化,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进回科冠巾,亦无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师与取之法名。若本庙无力冠巾,可请道友修设科仪,即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亦可。……”。现在也有变通,在家居士也有冠巾的。并且有受戒。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官服制度,皇帝常服一般为()、圆领龙袍、腰围玉带。

A.乌纱折上巾

B.进贤冠

C.通天冠

D.儒巾


参考答案:A

第2题: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四种人生礼仪()

  • A、生、冠、婚、丧
  • B、宾、冠、婚、丧
  • C、生、宾、婚、丧
  • D、生、冠、宾、丧

正确答案:A

第3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巾、冠、帽中,在士庶之间流行的是()

A.纶巾

B.小冠

C.高冠

D.幅巾


参考答案:D

第4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巾、冠、帽中,在士庶之间流行的是()

  • A、纶巾
  • B、小冠
  • C、高冠
  • D、幅巾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的南冠是什么?()

  • A、楚国贵族
  • B、南方帽子
  • C、钟鼎礼仪
  • D、被俘义士

正确答案:D

第6题:

()是级位最高的冠帽,是皇帝的礼冠。

A.冕冠

B.进贤冠

C.通天冠

D.平巾帻


参考答案:A

第7题:

史称明初冠服“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其中最具代表的除了四方平定巾外,还有什么()。

  • A、东坡巾
  • B、网巾
  • C、忠静冠
  • D、保和冠

正确答案:B

第8题:

纶巾,原为()的一种,又称为诸葛巾。

A.纶巾

B.小冠

C.高冠

D.幅巾


参考答案:D

第9题:

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官服制度,皇帝常服一般为()、圆领龙袍、腰围玉带。

  • A、乌纱折上巾
  • B、进贤冠
  • C、通天冠
  • D、儒巾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什么是冠巾礼仪?


正确答案: “冠巾”是道教全真派,对入道观的皈依弟子所举行的一个收徒仪式。也表示受“冠巾”者,必有师所带。必有上下嗣号。那么他必是全真派的弟子。还要经过受戒。“冠巾”后的弟子,必须要接受清规戒律。否者为犯戒!在宫观内,凡是在观内所见的衣冠整齐的道人。皆是受过“冠巾”的在观所注册的道人。作为十方丛林的“冠巾”道人,也有参访,游方者。日今,丛林制不健全。一般道观,不收留游方道人。因身份难以备查。没有受“冠巾”的称谓:道童。在全真教,出家人,一律是道人职称。尊称者为道长。德高望重者老修行,称为炼师!“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很多子孙庙都遵循着一条规矩:新出家者在庙行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给“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没有“冠巾”没有正式度师。苦行期内对庙中老道士们皆以“师父”称之。也有进庙几天就有师父的。这主要看小庙子孙多寡。会不会因收徒引起“家务”争端而订立庙规。冠巾又称“小受戒”。据《冠巾科仪序》云:昔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留省冠科仪。弹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经礼忏。如自悟大乘,本访科事,不妨延友代诵经礼仔。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达三官大帝,谋移太乙灵官部下,即当拥护。……日后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实保奏。不遵玄科,不清冠巾,上界不知。临回首时,纵然强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绳捆索绑同人挪都。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诸神迎护。中志之土苦行圆满,鬼卒都来叩接。又有虽皈依玄门,不司正道:作孽百端,无常一到,恶报固在,若到阴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装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击拷,亦少受枷锁之苦。此冠巾科仪是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羽化,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进回科冠巾,亦无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师与取之法名。若本庙无力冠巾,可请道友修设科仪,即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亦可。……”。现在也有变通,在家居士也有冠巾的。并且有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