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是佛所说真理,教人趋向解脱的方法,依之而修方能有益。何以读诵就能拔度亡灵,消灾解厄。不知读诵有什么功德?各经何以多赞读

题目
问答题
经是佛所说真理,教人趋向解脱的方法,依之而修方能有益。何以读诵就能拔度亡灵,消灾解厄。不知读诵有什么功德?各经何以多赞读诵?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灾厄,乃身口意所造恶业之果报,诚敬诵经,能净此三业,故可转变。万法唯心,念经者如能心想亡者,得其交感,亦能消亡者之业。盖能念为心,所想为境,心境一如,心清净时,境亦清净,故可超亡。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诸经皆是佛陀亲口所说,凡有信佛学佛者都是佛之弟子,何以往往自家分派是何道理?


正确答案:众生迷惑如病,佛法如药,病有八万四千,故药亦有八万四千,一药愈一病,此佛法多种之义也。众生修法,只能采契机一种,而专修之。大家所修不同,形似分派,实则归元并无二路。然末法众生,我执法执,特别坚固,因此却大闹意见,同门之内,渐成水火矣。

第2题:

读诵弥陀经与先祖超度是在佛前或在先祖灵前或双方位俱宜?祈老师指教。


正确答案:要在心诚,不限地址。佛前灵前,或非佛灵两处,但具回向深心,皆得感应。

第3题:

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 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 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B [解析]前一种观点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 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此种观点片面强调实践。后一种观点“将学全看在 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本题选B。

第4题: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


正确答案:此重报转轻,速证菩提之义。

第5题:

读经功德,金刚经中有明文,而弥陀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等但言持名及神咒之利,并未明说读经之事,则今人每日读此等经是何所据?


正确答案:受经有读诵、书写、讲解、修持,种种不同,不必泥于一端,若必执读诵,亦未始不可。弥陀普门品心经等,亦皆言其持诵功德矣,何得云无?‘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赞持弥陀经之功德。‘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是赞持普门圣号之功德。‘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是赞持心经般若之功德。以上所举,经文昭昭,何得云无?

第6题:

金刚经云: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云云,对此若只自读诵,无为他人演讲者,其福德如何?


正确答案:自诵利己,演说利他,二利福广,独利福狭耳。

第7题:

《妙法莲华经》及弥陀经内‘池中莲华大如车轮’之‘华’字系读‘花’字音,何以不直书该‘花’字,当时写经人究何用意?


正确答案:华为古字,古书常用之,今日所读经册,多系晋魏所译,故仍从之。

第8题:

简述读诵的技巧。
气音、颤音、拖腔、泣诉、笑语、拟声。

第9题:

诵经在佛前,其实所诵的经典,并无一人听有了解,而且诵经的人,佛说的妙理全不知,照这样的诵经,是有功德否?假使诵经人是佛教徒,对本身有益否?众生有益否?愚迷想是唱歌一样吗?请指示疑虑。


正确答案:若解文义,诵之思维其理,以求开慧,不解文义,诵之收其散心,以求成定,能如此者,何人而无功德。虽无人听,却有天龙八部来听,且修道在于己之证不证,而不在人之听不听。若说与唱歌一样,是口诵而心不诵者之流,此辈心虽无道,但于诵经,口业却善。

第10题:

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授记经载,阿弥陀佛灭度后,观世音菩萨成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土转号‘众宝普集庄严’,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何以尚有‘灭度’境界?


正确答案:此等灭度,指报身息化,非分段生死也。如此间丛林大方丈之退院索居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