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讲诸法性空的虚无主义吗?

题目
问答题
佛教是讲诸法性空的虚无主义吗?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大乘佛教讲“空”,但“空”的含义是什么,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也只能从字面上粗浅地理解,难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连那些智商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义。因此,很多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不足为奇。正因为“空”的意义深而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堕之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作世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
事物的现象或现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标准,全部承认其有,世俗谛如三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众生、苦集灭道、生死轮回、业力受生、因果报应、世间法与出世法等等,不能说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内,在世俗谛中无法否定它的实际存在。若不承认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会堕入否定一切的顽空,这是佛家最反对的。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各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
那么“空”是指什么呢?
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别的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
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
总之,“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佛教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是佛教的重要理论——缘起论,也称佛法。此八句偈语雕刻于蓟县城内的哪座古建筑上?


正确答案: 白塔

第2题:

隋唐的佛教宗派。在隋唐佛教诸宗里,哪些称得上是真正的宗派?


正确答案: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已经完成对印度佛教的吸收、消化和创新的主要工作,逐步走向义理的融合,并从南北朝时期“学派”或“师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宗派。据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说:“中国佛教史料中,有所谓‘十宗’、‘十三宗’之说,本出于传闻,而非真相。”所谓十宗者,指华严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所谓十三宗,即:毗昙、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禅宗又有五家七宗之说。
五家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南宗禅流派。七宗即五家中之临济宗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
真正称得上宗派的有天台、三论、慈恩(又称唯识或法相)、华严(又称贤首)、禅、净土、密
宗、律宗八宗。也有认为只有天台宗、禅宗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派。详请参看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

第3题:

印证佛教、衡量判断佛教真伪的三个准绳是( ).

A.诸行无常

B.诸法无我

C.涅架寂静

D.供奉对象

E.经典


正确答案:ABC

第4题:

佛陀讲的法,是属于佛教所专有的吗?


正确答案: 佛陀讲的法,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宗派,因为这些都属于众生共同的问题,不管信奉任何一个教派,众生都是共同存在这些问题的。

第5题:

诸法空相


正确答案: “诸法”又作“万法”。现代语称之为存在、一切现象等。如:五蕴诸法、六根、六识、十二因缘、四谛等。“空相”指诸法皆空之相状,或指真空之体相。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即空之相状。《大智度论》卷六云:“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这里意谓色、受、想、行、识五蕴等诸法,皆是缘起性空的一种现象,当体即是空相,所以说诸法空相。

第6题:

藏传佛教讲“四宝”吗?


正确答案: 这是不了解藏传佛教的乱说,佛教只有三宝。
在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有清净无垢、威力无穷、稀世珍宝之义。
佛宝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宝指八万四千法和道、灭二谛,僧宝大乘佛法专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菩萨。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
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并非第四宝。上师传法如佛,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的僧宝作用。因此佛说:“无师哪知佛名佛法?有师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师恩重于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经典,必须有上师亲口传授,因此密法称:“上师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
藏传佛教特别看重上师的作用,其原因就是这个。

第7题:

有人说,佛教说“法无定法”、“法门无量”,所以没有固定的体系,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
“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连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
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错路。

第8题:

下列诸条,不属于佛教佛法四法印的是()。

  • A、诸法无我
  • B、诸受是苦
  • C、因果相续
  • D、涅槃寂静

正确答案:C

第9题:

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


正确答案:‘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第10题:

信仰佛教是迷信吗?


正确答案: 佛教是一种以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原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以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