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题目
问答题
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也不一定。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受持菩萨戒有哪几种情况?你属于哪一种?


正确答案: 根据众生的根基可分为三种情况:上根者依《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菩萨戒;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所说,应守持四条根本菩萨戒;下根者依《大力方便经》所说,应守“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戒。堪布根霍仁波切说:宁玛派自宗根据《妙臂请问经》,学人应依各自根基去学修如海之菩萨戒,根机利、能力大者应尽力多学,根基钝者先可少学,后次第去增上。

第2题:

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


正确答案: 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相同,如果犯了根本戒的话,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第3题:

什么是“戒牒”?


参考答案:
  “戒牒”是僧尼受戒时发给的受戒证明书。戒牒的作用是僧尼施行时的护照,持有戒牒可以到途经的寺院“挂单”

第4题:

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按无著菩萨的传承,前一偈先诵三遍,受持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受持行菩提心,即将愿行菩提心分别受持。
按龙树菩萨的传承,两偈是一起念的,念第一遍时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时受行菩提心,第三遍为坚固愿行菩提心,将愿行菩提心同时受持。

第5题:

什么是菩萨戒?


正确答案: 菩萨戒是大乘菩萨所要受持的一种戒律。
菩萨戒归纳起来有三条。
第一、律仪戒——防止自己心性堕落,僧人有僧人的戒,居士有居士的戒。
第二、摄善法戒——修善法,就是修佛道。
第三、利益众生戒。
前面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以修心为主,后面以利益众生为主,凡是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的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供养佛菩萨和供养众生,哪一个功德更大呢?我认为供养众生更重要。因为佛不需要供养,我们供养佛,只是为了圆满自己的功德。佛已经圓满了,不需要我们来供养。而缺吃、缺穿、缺住的众生,才更需要帮助。
藏传佛教以往有这样的习惯,有钱就把钱往寺庙送,把寺庙盖得金碧辉煌,从文化角度看,虽然这也是好事,但假如我们同时也拿一些钱来供养有需要的众生,能够办学校、医院、养老院等慈善事业,让众生也获得好处,相信佛菩萨一定会更满意。
众生如同是菩萨的子女,你对他的子女好,自然能获取父母的欢心。我们若能救苦救难,佛菩萨是一定会满意的。

第6题:

寂天菩萨一再强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的善行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任何一条戒律,都为了护心而制。别解脱戒的戒条全都为护心而制,是护心的一种助缘。在《宝蕴经》中说:“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梵净行的标准,完全依心而定,如果内心不清净,那发之于心的身语不可能合于净戒。

第7题:

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正确答案: 这也不一定。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第8题:

什么是“度牒”和“戒牒”?


正确答案: “度牒”是僧尼出家时领取的僧籍证明书。
“戒牒”是僧尼受戒时发给的受戒证明书。
度牒制度在唐代开始实行,详细登载僧尼的籍贯、俗姓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及官署所属关系。持者可免除地租徭役。戒牒的作用是僧尼旅行时的护照,持有戒牒可以到途经的寺院“挂单”,免费供给食宿。

第9题:

受菩萨戒是否必须先要受一种别解脱戒?如果不需要的话,这是否与阿底峡尊者“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的说法相违?


正确答案: 不需要,这与阿底峡尊者的说法不相违。阿底峡尊者之所以那样说,实际上是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

第10题:

大乘菩萨的根本戒有哪四条?请一一解释。


正确答案: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以贪心来自赞毁他;第二、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以愚痴引发谤说大乘三藏不是佛语并舍弃,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