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为政本,德教为先”思想,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有()

题目
多选题
关于“教为政本,德教为先”思想,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有()
A

“教为政本,德教为先”首先是指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在道德教育与政令刑法关系上,要坚持以道德教育为根本

B

“教为政本,德教为先”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它还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德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关系上,要坚持德育为首位的原则

C

在古代先贤们看来,通过道德教化,可以使善者益者,使不善者善之

D

历史上的儒家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在于道德教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关于“明刑弼教”说法正确的有( )。

A.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

B.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并无不同

C.可以“先刑后教”行事

D.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ACD
解析:“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中“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后人简称“明刑弼教”。从字面而观,“弼”乃辅佐之义,似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并无不同。实则不然,“德主刑辅”中“德”为“刑”纲,“刑”要受“德”的制约,始终处于次要、辅助位置。宋以前论及“明刑弼教”,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之后,其着眼点仍是“大德小刑”和“先教后刑”。宋代以后在处理德、刑关系上始有突破。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明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他有意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经过他的注解,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行事。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古代法律史上,一般说来,倡导“德主刑辅”,本意是注重道德教化,限制苛刑,所以它往往是同轻刑主张相联系的。而经朱熹阐发,风行于后世的“明刑弼教”思想,则完全是借“弼教”之口实,为推行重典治国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

第2题:

“为政以德”的思想出自哪本典籍?()

  • A、《论语》
  • B、《孟子》
  • C、《诗经》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下列反映“德主刑辅”的说法有()

A.天之任德不任刑

B.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C.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D.明刑弼教

E.孝者,天之经也


参考答案:A, B, C, D

第4题:

下列反映“德主刑辅”的说法有()

  • A、天之任德不任刑
  • B、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 C、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 D、明刑弼教
  • E、孝者,天之经也

正确答案:A,B,C,D

第5题:

以下哪一项是古代波斯的宗教:()

  • A、犹太教
  • B、基督教
  • C、锁罗亚斯德教
  • D、希腊众神教

正确答案:C

第6题:

孔子以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品质相比拟,最早提出()思想。

A诗教

B乐教

C比德

D言志


C

第7题:

关于藏传佛教的特性,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活佛转世思想
  • B、政教合一
  • C、以密教典籍为主
  • D、对喇嘛的异常尊崇

正确答案:C

第8题:

汉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为“纯任德教”。()


正确答案:错

第9题:

在以下选项中,()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 A、亲知
  • B、道法自然
  • C、有教无类
  • D、时教必有正业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学记》里的内容的有()

  • 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C、“君子之教,喻也”
  • D、“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E、“学不躐等”

正确答案:A,B,C,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