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题目
名词解释题
知行合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第2题:

公务员道德实践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或环节,即致知、内化(即知行合一)和笃行,而关键环节是“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个著名观点,叫做()。

A.“知行合一。”

B.“知先行后。”

C.“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D.“知先行后,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A

第4题:

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家是()。


正确答案:王守仁

第5题:

辩论需要知行合一,这就要求价值观、逻辑、知识及事例表里合一。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学风是()。

A勤学好思、修身强技

B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C勤学好思、知行合一

D厚德笃学、修身强技


A

第7题:

()是知行合一在武术中的体现。


正确答案:强调基本功,强调切合实用

第8题:

知行合一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明代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与伦理学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末流带来的知行脱节流弊而发,力图从意念、动机入手,破除人的“妄思”,把人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封建纲常伦理上来。“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指对封建伦理的认识,行则是对忠孝等的践履实行。王阳明把两者看成是一体的,互相包容的,没有知的行是“冥行妄作”,没有行的知是“悬空思索”,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行。他认为行需知的指导,知需行来完成和深化。“知行并进”,道德才能不断提高。王守仁批评那些道学家,只把纲常名教讲给别人,自己却不作,这样的人就不是真知。

第9题:

要牢记()、()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


正确答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第10题:

简述中国传统知行合一实践观的特点


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2)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3)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