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高度较高且为晴空时,如背向太阳用望远镜识别视野内水色的变化,()。

题目
单选题
当太阳高度较高且为晴空时,如背向太阳用望远镜识别视野内水色的变化,()。
A

最好的条件是左右各约45°视野,并随太阳高度的降低而减少

B

最好的条件是左右各约45°视野,并随太阳高度的降低而增加

C

最好的条件是左右各约60°视野,并随太阳高度的降低而增加

D

最好的条件是左右各约60°视野,并随太阳高度的降低而减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观测太阳真出没方位求罗经差时,太阳真出没的时刻是指当太阳下边沿视高度约为:

A.1/3太阳直径

B.2/3太阳直径

C.3/2太阳直径

D.1/2太阳直径


正确答案:B

第2题:

平静水面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当太阳的高度(角)在30°~80°以上时,反射率只有6.2%~2.1%,当太阳的高度(角)在30°以下,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角)的降低而迅速()。


正确答案:降低;增加

第3题:

岛礁区航行,应选择在低潮、背向太阳,且太阳高度______时,从珊瑚礁的______方向通过。

A.较高、上风

B.较高、下风

C.较低、上风

D.较低、下风


正确答案:A

第4题: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 B、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该半球一定昼长夜短
  • C、赤道上全年既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又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所以也就没有四季的更替
  • D、太阳直射海口市(20ºN)这一天,海口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白昼也最长

正确答案:B

第5题:

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早就注意到,随着天气冷热的变化,每天中午太阳的高度也在变化,夏天太阳低,冬天太阳高。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辽宁省沈阳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十分钟左右;
(2)结合地图完成教学;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学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答辩题目1.在教学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规律?
2.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引出新课
小明家去年6月购买了一套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家人感到很困惑,6月份看房时,房内阳光很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小明家分析一下原因吗?
通过生活中出现的趣味问题,引出新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合作探究,掌握规律
1.理解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思考:(1)什么是太阳高度?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2)试着在光照图上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角。



学生学习后,请一位同学上台绘制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师评价并总结: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在光照图上绘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首先要找出地方时12点所在的经线;过该地作切线即代表当地的地平面;画出直射光线,需要与地平面垂直,最后做出直射光线的平行光线。
提问:结合上图,比较A、B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学生分析后得出: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探究规律
活动一:展示“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学生描述图示时刻,全球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情况,并推测同一时刻,全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满足什么规律?
学生总结之后,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展示“夏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活动二:展示“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为夏至组、冬至组、春秋分组,分别思考相对应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找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地区。
学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及时评价并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存在有规律的变化。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思考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解释小明家购买房屋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课下查找资料思考如何避免在买房时出现小明家同样的问题?能否通过准确计算解决这一问题?
【板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
2.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教学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地理规律?
2.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答案:
解析:
1.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时,就让学生尝试在光照图中绘制正午太阳高度,目的是为后面分析规律作好铺垫。然后在正式学习规律时,让学生通过探究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关于“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结合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推测一般规律,之后用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情况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关于“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我让学生分组结合图示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学生自己的想象,锻炼他们交流协作、充分想象的能力。
2.
(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

第7题:

计算当太阳直射20°S时(约11月25日)在40°S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确答案: 已知φ=-40°(在南半球)δ=-20°
∴h=90°-(-40°)+(-20°)=110°
计算结果大于90°,故取补角,
太阳高度角为:h=180°-110°=70°
也可用上述后一公式直接得
h=90°-|φ-δ|=90°-|-40°-(-20°)|=70°

第8题:

岛礁区航行,通过珊瑚礁的最有利时机是微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时。

A.高潮、面向太阳

B.高潮、背向太阳

C.低潮、面向太阳

D.低潮、背向太阳


正确答案:D

第9题:

如果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会发现太阳上有小黑点。这些小黑点叫太阳黑子。太阳上为什么有黑子呢?()

  • A、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完美,黑子就像是人类脸上的雀斑
  • B、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比较低的地方
  • C、是太阳被其他星体撞伤留下的痕迹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