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联所反映的人物与之对应错误的是:

题目
单选题
下列对联所反映的人物与之对应错误的是:
A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1

B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C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D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司马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各对联与其后面的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王昭君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C.老骥伏枥,烈士长怀千里志;大盗移国,强者固为一世雄——廉颇
D.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

答案:C
解析:
A项,昭君墓又称“青冢”,故可以从中推断出这副对联写的是王昭君。B项,这副对联是郭沫若评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写鬼写妖”指其作品《聊斋志异》。C项,“老骥伏枥”出自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大盗移国”“一世雄”都是在评价曹操。D项,从“铸佞臣”不难看出,这是在说岳飞墓前以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像,进而可从“忠骨”推断出这副对联是在写岳飞。

第2题: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下列观点言论与人物对应错误的是_______。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孔子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知识。
A 项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的《劝学》,而非孔子。这句话说的是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B 项正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 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 系的小孩。
C 项正确,“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 哲学作品,也称《老子》。该句表明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D 项正确,“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出自《墨子?兼爱上》,意思是说天下人相亲相爱社会就能治理 好,相互仇恨就必然导致混乱。

第3题:

与对联2相关内容正确的是( )。

A.美芹,出自《诗经•大雅》

B.对联所评述的人物是济南历城人

C.对联中所评述的人物写了许多诵咏济南景物的诗词文章,最著名的是《齐州二堂记》

D.对联的上下联均展示了人物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正确答案:B

第4题:

下列人物朝代对应错误的是()。


A.齐国——管仲

B.秦国——商鞅

C.东汉——董仲舒

D.唐朝——魏征

答案:C
解析:
董仲舒是西汉的。

第5题:

下列历史事件与发生朝代对应错误的是

A.檀渊之盟——北宋
B.马邑之谋——西汉
C.白登之围——唐朝
D.土木之变——明朝

答案:C
解析: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A选项对应正确;
马邑之围是公元前133年西汉时期在马邑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B选项对应正确。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发生在汉朝,C选项对应错误;
土木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D选项对应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C。

第6题:

下列词语与相关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问鼎——楚庄王
B.得陇望蜀——刘禅
C.才高八斗——曹植
D.刮目相看——吕蒙

答案:B
解析:
“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弁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故本题答案选B。

第7题:

下列历史事件与发生朝代对应错误的是:

A.澶渊之盟——北宋
B.土木之变——明朝
C.白登之围——唐朝
D.马邑之谋——西汉

答案:C
解析: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A选项对应正确;
土木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B选项对应正确;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发生在汉朝,C选项对应错误;
马邑之围是公元前133年西汉时期在马邑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D选项对应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C。

第8题:

下列历史事件与人物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光武中兴”——刘秀 B. “开皇之治”——赵匡胤
C. “八王之乱”——刘濞 D. “靖难之役”一朱棣


答案:B,C
解析: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开创了“开皇之治”,B项对应错误。“八王之乱” 出现于西晋,是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 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颗、 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刘濞,西汉诸侯王(吴王),曾联合楚、赵等国发起“七国之乱”,后被汉 景帝平定。C项对应错误。

第9题:

下列人物与教育主张对应不正确的是:

A.荀子: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B.孟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答案:B
解析: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物应是老子。故选B。

第10题:

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错误的是( )

A.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B.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C.赞科夫——《人是教育的对象》
D.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答案:C
解析: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