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让小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的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法,观察是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与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中应很好的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客观的观察提出问题,思考并寻求问题的答案。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直觉性观察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体各种感觉器官吸收知识、捕捉信息的比例是不同的。其中视觉为83%,听觉为11%,嗅觉为3.5%,味觉为1%,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时,事先我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树,提出要求并做记录。课上让学生各抒己间,交流、描述“这”棵树的样子。有的学生说眼睛看到的不同树叶:形状、大小、颜色、叶缘、叶基、叶尖、叶脉、叶柄等;有的学生讲用鼻子闻到的树的果实的气味;有的学生汇报用手摸到的果皮、树皮的表面粗糙程度;有的同学采来一些树叶到课堂上互相展览、交流、讨论,学生乐得美不胜收。这样通过让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表象,经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比较,有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认识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对实物的观察越完整,越深刻,获得的知识越巩固,即遗忘率越低。

科学课程中有许多插图和挂图。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图,间接地感知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教学三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叶〉学生通过观察挂图,可以更多的认识植物,有的树叶并不常见,也不利于直接观察,利用挂图可不受时间和设备限制随时进行观察;利用挂图还可以使同学们反复观察进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细观察的能力。

二、实验性观察。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科。〈科学〉四年级上册共有40多和观察实验,要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过程。如做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有意设置悬念“你们在给物体加热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本身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急切要了解实验结果与原因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尤其关键过程。如热胀冷缩实验中,水受热  液面上升,水手冷  液面下降;空气受热  上面红液上升,空气受冷  上面红液下降;铁球受热  不能从圆环中通过,铁球受冷  能从圆环中通过。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懂得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学会全面细致的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的能力。

其次,在实验中要训练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促使学生观察更深刻更精确,在实验后整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可加深理解实验原理,巩固实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再次教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如热学盒、温度计、酒精灯、电流实验盒等实验器材,为今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独立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长期性观察。

大自然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课堂。有许多自然现象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天气的变化等是在长期观察中进行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耐心的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性观察之前,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然后向学生讲解所要观察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观察的方法以及如何做好观察记录、描绘观察图,采制有关标本,参阅有关科学读物。如观察“天气”,一年四季不同时间的气候是不同的,学生要观测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就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应指导学生“我是一个小气象员”根据本地情况,进行观测并填记表格,如日期、天气、风向、风力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教师逐一进行辅导填记,有领到放的原则,启示学生不同时节的气象有所不同。

在长期性观察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检查和督促学生的活动情况。指导学生深入,反复地观察所研究的对象,把握其主要特征,使学生写的观察记录完整准确,绘制的观察图形象逼真,采集的标本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长期性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交流和总结,并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使他们在长期性观察活动中获得丰富感性科学知识,经过抽象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上升为理性知识,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结论。

通过以上对学生各种观察的培养,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培养他们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利用观察去探究未知的世界。

 

第2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第3题:

怎样培养和组织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1)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训练学生按合理的顺序观察;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第4题:

简述大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
(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
(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第5题:

什么是观察及观察力?小学生观察力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答: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1分)
(1)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2分)
(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2分)

第6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第7题: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正确答案:

第8题:

什么叫观察力,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答: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1分)中学生观察力又有新的特点:
(1)目的更明确。(1分)
(2)持久性明显发展。(1分)
(3)精确性提高。(1分)
(4)概括性更强。(1分)

第9题:

试述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所谓的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心智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在用语言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除上述三点基本要求外,教师集体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10题:

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青少年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思维特点。青年初期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性。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思维能力是智慧的集中体现,英国心理学家波诺的“学思维”教学证明了思维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所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
②适当运用变式。
③要适时做出语言概括。
④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