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舞机构及其历史作用

题目
问答题
唐代乐舞机构及其历史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代的乐舞机构有()、()、(),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正确答案:太常寺;教坊;梨园

第2题:

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在七里河汉墓出土的一组著名的鼓盘乐舞百戏佣,完美展示出宏大的乐舞百戏场面,朝代是()。

  • A、汉代
  • B、唐代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下列“十六天魔舞”表述正确的是:( )

A.元代宫廷乐舞,又称天魔舞。
B.唐代的宫廷乐舞,又称天魔舞。
C.清代的宫廷乐舞,又称天魔舞。

答案:A
解析:

第4题:

唐代宗教乐舞


正确答案:唐代盛世乐舞中还有宗教舞蹈。唐代宗教乐舞主要包括:道教乐舞、佛教乐舞、儒释道合一的乐舞。
"道教乐舞"是从古代鬼魂崇拜发展而来,其中掺杂着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古代乐舞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自古至今民间民俗的影响。民间民俗舞蹈一般活动于国泰民安的形势之下。节日里,人们穿着盛装,或戴面具,或画彩妆,尽情表演各种歌舞、杂技。节日里的歌舞活动大都与道教崇拜有关。最能反映道教信仰的民间民俗乐舞是傩舞。傩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是先秦以前原始文化主体之一,其文化因子与鬼神崇拜有着根本的联系,它对道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形成后的道教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傩"艺术。"傩舞"自周代起具有驱鬼逐疫的功能,一直沿袭到唐代。汉代每年都举行宏大的"傩礼"活动。诗人孟郊在《弦歌行》中描写了唐人驱傩的情景:"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禅行戚戚。相顾笑声中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道教在唐代仍有很大势力,这与唐代一些皇帝崇信道教有关。因此,不论宫廷或民间,有关道教的民俗乐舞非常盛行。"佛教乐舞"在宏阔包容的唐代乐舞中占有重要地位。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外来文化的主体,唐代乐舞吸收了一些佛教艺术,愈发显得瑰丽多姿。唐代乐舞中最富佛教色彩的舞蹈有:天竺乐,骠国乐,五方狮子舞,叹百年队舞,四方菩萨蛮舞等。
"三教合一的乐舞"是唐代的独特特色,所谓"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合一。唐代在初期中期时思想很活跃,既提倡传统儒学又不把它定为一尊,奉老子为道教鼻祖,又不排斥佛教,还派遣玄奘等人去印度取经,使佛教和道教同时得到发展。在唐代,可谓儒、释、道三家并立,乐舞艺术也随之出现了自由发展的局面,最具代表性的乐舞有《霓裳羽衣舞》、《凌波曲》、《紫云曲》。

第5题:

略述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及其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 魏孝文帝于499年死后,他的后继者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化,终于引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主要有六镇起义、河北起义以及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六镇起义。六镇是沿长城一线之北的六个军镇。这里的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艰苦,镇兵和镇民又受镇将和各族豪酋的残酷剥削和奴役。柔然南侵,人民缺少食粮,请求镇将开仓发粮,镇将拒绝开仓,兵民举行起义,其他各镇的兵民纷起响应。北魏朝廷屡派军队前往镇压,都遭到失败。北魏统治者勾结柔然主联合镇压起义军,起义军大败。
河北起义。六镇起义失败以后,兵民都成为北魏官府的俘虏,被安置到河北地区。当时河北连年遭受水旱之灾,人民四处逃散。镇兵杜洛周率领被俘兵民起义,戍兵两万多人和汉族人民群起响应。怀朔镇兵亦在定州起义,六镇余众和汉族农民纷起响应,葛荣自称天子,国号齐。这时,杜洛周和葛荣两支起义军所向披靡,已控制了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可是葛荣怀有个人野心,吞并了杜洛周的部众。后被为魏国大将军击败被俘,在洛阳就义,余众败散。
山东起义。在河北起义期间,河北地区约有二十多万汉族流民逃到了山东一带,他们生活无着,饱受当地官僚、地主的欺凌。邢杲领导河北流民在北海起义,山东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邢杲自称汉王。后被北魏将领击败,邢杲投降被杀,起义失败。
关陇起义。六镇起义不久,关陇地区也发生了各族人民大起义。这里的起义军主要有两支,一由宁夏地区敕勒族酋长率领,一由羌人率领。先后被北魏将领击败或被叛徒所杀,起义失败。
历史作用: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前后延续9年之久。义军活动遍及北魏统治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参加起义的有匈奴、鲜卑、敕勒、丁零等百万余人。这次起义是各族被压迫阶级反对北魏胡汉贵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斗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腐朽统治,促使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并且在争夺最高权力的残酷斗争中迅速瓦解。起义也削弱了胡汉门阀世族的腐朽势力,给北方门阀制度有利冲击,促使统治阶级内部阶层结构发生变化,政权逐渐落入新兴起的大族集团手中。这些集团中一些人吸取北魏衰亡的教训,对统治政策有所革新。由于各族人民在起义中的共同战斗,减少了民族隔阂,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6题:

简述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兹乐久负盛名。现今流传在新疆地区并与龟兹乐有渊源关系的维吾尔木
卡姆则是今日的艺术瑰宝。维吾尔木卡姆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种。
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擅长于头部和手腕的运用。通过移颈、头部的摇、跳和手腕的丰富多变,加上昂首、挺胸、立腰等动作,以及眼神的巧妙结合,使舞蹈艺术民族特色浓郁,别具一格。

第7题:

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 1)开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太长的南北分裂,只有南北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防止分裂。修建运河,无疑是融合南北最为有效的方式。所以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就以洛阳为中心,着手开凿大运河。
我们知道在动力交通工具出现之前,水路交通成本最低,运量最大。但是中国南北向的水路交通一直不便。原因是中国的地形,基本上是西高东低倾斜的形势。因此,主要的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淮河等,多是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因此,要沟通南北,必须人工开凿运河。隋炀帝在继位初年,就开始着手开凿运河。大运河分为四段:①开通了连接黄河、淮河的通济渠。②同年,又开通了连接淮河和长江的邗沟。通济渠连接邗沟,全长1100多公里。这样长安到江都就可以直航了。这两段工程从大业元年三月施工,八月就完工了,总计才五个月,隋炀帝就乘坐龙舟从长安到了扬州。③608年(大业四年),开通了连接海河和黄河的永济渠。这段运河基本上是利用旧渠和天然河网完工的。④610年(大业六年),开通了连接长江和钱塘江的江南河。
(2)作用:
1)至此,全长2500多公里的大运河就完工了。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北达涿郡。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了起来。它和东西向的自然河流一起,形成了遍及东西南北的水运网,也使得神州大地首次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2)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可抹煞的。它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正如唐人皮日休所说“北通涿郡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直到现在,调水调煤工程仍是依傍运河故道来开拓。到后来,由于炀帝征高丽失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主持开凿的运河也背上了亡隋的黑锅,但事实上运河基本上是依靠旧河道逐段开通,费时费力少,却给后世带来了千载的福利,真的是一件泽被后世的事。所以皮日休有一句赞颂运河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认为开凿运河的功绩可与大禹治水,造福苍生相提并论。

第8题:

简述《汉堡协定》产生及其历史作用。
(1)20世纪50年代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在这一浪潮推动下,联邦德国也着手对其教育开展一些至关重要的改革。
(2)1959年2月,由各州教育文化部长常设会议和联邦内政部共同组建的“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教育基本计划,要求在综合考虑德国教育传统与世界教育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建立适合于现实社会变革需要的教育制度。
(3)正是在这一计划的基础上,1964年10月18日,联邦各州的总理在汉堡签署了《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育统一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4)这一协定实际上反映了各州教育文化部长为使联邦教育逐步趋向绕一并更符合德国特点的共同要求。《汉堡协定》基本上形成了战后联邦德国统一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实施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

第9题:

唐代乐舞机构及其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唐代乐舞机构有三个:"太常寺"、"教坊"、"梨园”、“太常寺"专管礼仪祭祀乐舞。"教坊"负责音乐舞蹈和散乐百戏的演出;"梨园"是供唐皇帝娱乐、排练新作品的机构。唐代乐舞机构的历史作用在于,它将全国各地有才能的艺人集中起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之上,进行排练、创作和表演,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第10题:

下列“十六天魔舞”表述正确的是()

  • A、元代宫廷乐舞,又称天魔舞。
  • B、唐代的宫廷乐舞,又称天魔舞。
  • C、清代的宫廷乐舞,又称天魔舞。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