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述中国文化的特征。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国文化的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农耕经济与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1、农耕经济的多元性奠定与春秋战国时期,其根在民主精神,内在充实精神,这种多元性反过来强化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二者是互动的。
2、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发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进这些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3、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2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正确答案: (1)人道主义:“仁”、“兼爱”、“仁爱孝悌”、“遵长爱幼”
(2)先义后利:“先以而后力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
(3)理性优先:“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诚信知报:“言必行,行必果”、“投之木瓜,报之桃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5)贵和尚中: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6)修己内圣:确立人格理想,追求人格完善。
(7)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8)求是务实:“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积极影响:
(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消极影响:
(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2)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对民族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3)空想的理想主义易脱离实际。
(4)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难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近几年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概括。

正确答案: 一、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象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教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长期以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思,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
二、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经·系 辞下》),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
三、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爱土、敬土、安土,把土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与依靠,因此,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总是祈求天下太平,丰衣足食,在战乱的时候便幻想有一个“桃花源”。由安土乐天的心理而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凡是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这同西方文化确实大不相同。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气质的特征?

正确答案: (1)天赋性;
(2)稳定性;
(3)可塑性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试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输出过程。


正确答案:1公元前3世纪,徐福一去不返;恰在此时,日本由“绳文时代”突变为“弥生时代”,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实即是接受了秦文化之缘故。
2邪马台国之卑弥呼女王。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卑弥女王派使臣维升米、都市牛利来到魏国设在朝鲜半岛上的带方郡,辗转至洛阳,进南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明帝于是大加封赏。
3大和政权时期(公元四世纪中叶)。大量吸取中国文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介绍到了日本。途径是吸纳中国之逃避战乱之移民(日本史称之为“归化人”)。这些人与上层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和统治阶级的八大姓氏中,有四姓几乎都是汉人。据《古事记》履中、清宁、天武几位天皇都是在汉人集团的支持下才取得并得以巩固其政权的。
4公元513年,百济派首批五经博士赴日本讲学。此后每隔几年就派一批。六世纪初叶,佛教传入日本。
5大约从600年开始,日本向中国派出遣隋史、遣唐史凡16批,至七、八世纪,中国两国的交住出现高潮,其时为日本之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推古女王(六世纪末),朝中大权由圣德太子掌握,他是一位有胆识,有抱负的统治者,立志要建立一个象中国一样强大的中央集权之国家。于是由他派出的第一批遣隋使(公元600年)。645年,希望学习中国的人们拥立支持改革的孝德天皇,立中大兄为皇太子,任用留学生高向玄理等为国博士(即参政顾问),组成了新的朝庭。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历史上称为“大化革新”。连细小的地方都学习唐朝。如大化之年号(是日本的第一个年号)。这使得日本的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其佛教则以中国这母国。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中国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概述:
1)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尚武崇德形成传统;
2)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阴阳学说的影响,形成内外合一的原则和方法;
3)受古典审美意识的影响,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古代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较大。以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加以论证。其次是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积极影响:
(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3)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消极影响:
(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
(2)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对民族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3)空想的理想主义易脱离实际。
(4)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难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其特点有:
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二是考试定期举行;
三是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