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公民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我国公民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正确答案: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如“93福建山水风光游”,“94福建文物古迹游”,“95福建民俗风情游”等。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采撷福建民风。如建瓯排幡等曾被称为“华夏绝艺”“天下第一”。
第四,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文化资源。如近代侯宫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闽地艺术优势。如文化部曾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等为“书画之乡”,可由此推动书画在农村的普及。
第六,有利于建立海峡西岸文化走廊。海峡西岸的闽东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有利于闽东南的建设。
第七,有利于沟通与台湾关系。台湾80﹪为福建人,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区,闽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民俗相同。
第八,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对闽地的凝聚力。福建省旅居海外乡亲有1030万人,各种同乡会、联谊会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与福建的联系。

第2题:

简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正确答案: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有:
(1)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2)对企业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
(3)家族色彩浓厚。
(4)缺乏特色。

第3题:

某班级开展了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班会,下列讨论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文化教育权利。

B、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C、宪法规定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D、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答案:A

第4题:

简述我国观赏鱼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正确答案: 饲养观赏鱼以我国最早,一说始于唐朝,宋朝时金鱼进人家养,1596年,张谦德已著有《朱砂鱼谱》阐述金鱼。至清朝中后期,我国家养金鱼观赏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观赏鱼的国家,另一说相传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开始从野生鲫鱼(Carassiu auratus)选择变异种群----金鱼饲养观赏。欧洲大约于18世纪才掀起饲养观赏鱼的热潮。如今,饲养观赏鱼已成为全球性一种文化休闲的时尚。    二、我国观赏鱼市场现状:
我国是金鱼的故乡,是金鱼原产地。公元1500年金鱼从我国传入日本,300年前传入欧洲,100年前传入美国,现在金鱼已经是世界性品种,据记载约有280个品种。
长期以来,我国把养殖观赏鱼作为副业,把食用鱼养殖作为水产部门长期以来重要的主业,致使我国观赏鱼几十年来停滞不前,观赏鱼养殖技术也十分落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方法,技术含量低,产量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观赏鱼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福州一带有不少金鱼养殖户,此外上海、杭州等观赏鱼业也蒸蒸日上,北京通州区11个乡镇养殖观赏鱼,金鱼养殖面积近7000亩,加上相连的朝阳区达到12000亩,形成我国最大的连片观赏鱼养殖区。
随着我国加入WTO脚步的临近,观赏鱼的发展为我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可能。从近年来观赏鱼的出口情况来看,由于观赏鱼的生产是典型劳动密集型,国外由于劳动力价格很高,观赏鱼中心不断东移,先是日本为中心,后是新加坡,现在正向中国移动。观赏鱼在中国的发展将大大增加农产品的贸易额,从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情况来看,每年出口额在130亿美元左右,其中水产品20亿美元左右,而且集中在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贸易量不大且过于集中在一个地区,容易产生波动和依附性。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上的不对称性,常常会引起贸易纠纷,观赏鱼因为非食用性,出口环境相对比较轻松。目前,每年全球观赏鱼的贸易额高达50亿美元,且每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如果我国能占全球贸易额的10-30%,每年可以解决10-20万人就业,带动相关的饲料、鱼药、技术服务等20-30万人就业,帮助30-50万农民致富,而且国内市场也很大,随着国内居民收入和收入预期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生活品位的提高,观赏鱼和水族文化走向家庭已成为趋势。

第5题:

简述公民文化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正确答案: 希腊、古罗马就开始孕育、生成的公民文化经过中世纪的臣民文化到随着城市兴起衍生的近代公民文化进而经过启蒙运动的成熟发展后,实现了向公民文化的现代性转变。

第6题:

简述我国水土保持研究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一)现状:我国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其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根据200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轻度以上水蚀面积165km^2,风蚀面积191km^2,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km^2。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1)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
(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3)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4)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
(二)特征:
(1)分布范围广、面积大。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分布面积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流失相对较轻。(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
(3)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
(三)发展趋势:
(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
(2)国家、省、县层层办重点,形成点面结合的治理新格局。
(3)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户、专群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4)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
(5)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6)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投资效益。
(7)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
现状:
(1)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体系。
(2)土壤侵蚀定位观测、动态研究和预测预报取得重要进展。
(3)探索出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第7题:

简述我国公民社会发育历史。


正确答案: 在我国历史上,在国家巨大权力的重压下,公民社会的发展一直步履艰难。直到近代,一些具有公民社会雏形的帮会组织才露出冰山一角。进入20世纪,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开始在旧社会的腐尸上破土而出。但好景不长,在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公民社会的生命有一段时间完全被窒息了。1978年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公民社会也重新获得了生机。

第8题:

简述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参考答案:

(1)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
(2)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3)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4)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5)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
(6)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
(7)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8)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9)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


第9题:

简述我国公民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正确答案: 我国公民文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我们知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社会成员的角色认知更多的是臣民,民初推翻了皇帝而走向宪政,才开始由臣民而走向国民和公民,这时也才开始有了启蒙性的公民理论研究。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重大的社会解放,但随后极左思潮的来临,导致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兴盛,在强烈的‚阶级斗争氛围中,社会成员的角色认知更多的则是人民,而不是公民,因此,有关公民的理论研究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主法治和宪政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关公民文化的研究才重新启动,但非常零散和不成熟。
分析:我国公民文化研究尚属零散和不成熟,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公民意识教育已经写入党的报告,公民文化研究繁荣应该不远了。

第10题:

简述日本三大报纸的历史和现状(晏小清)


正确答案: 1.《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1879年创刊于大阪,1888年进入东京,1919年实行股份公司制。该报在日本国内设有四个总社,国外设有四个总局。早刊32版,晚刊16版。该报是目前日本的代表性报纸,在知识界和社会中上层影响较大。
2.《读卖新闻》
《读卖新闻》1874年创刊于东京,1950年实行股份公司制,1952年进入大阪。该报在国内设有四个总社,国外设有三个总局。早刊32版,晚刊24版。该报是目前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以市民和中小企业主为读者对象。
3.《每日新闻》
《每日新闻》的历史可追溯到1872年创办的《东京日日新闻》和1888年创办的《大阪每日新闻》,1911年后者兼并前者,仍以各自名称在两地分别出版,并于1918年实行股份公司制,1943年起用现名。该报在国内设有四个总社,国外设有两个总局。早刊28版,晚刊16版。该报是原来的读者对象是农民,现在转为争取市民读者。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