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社会转型对犯罪问题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论述我国社会转型对犯罪问题的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它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犯罪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转型引起犯罪现象本身的深刻变化;社会转型引起犯罪主体的变化;社会转型导致犯罪对象的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正确答案: 1、促进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2、带来先进的R&D管理经验
3、促进我国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
4、弥补了我国R&D投入,刺激我国企业投入R&D活动
5、促使我国科研体制改革与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

第2题:

论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的方法?


正确答案: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密,分布很不平衡。
(2)人口素质低,其包括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1)政治原因,人口迅速地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关系。(2)人口惯性,我国两性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生育高峰的惯性影响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消除。因此,我国人口仍将大幅增长。
(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卫生医疗条件大大改善,死亡率大大降低。我国人口尚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阶段。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耗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
(3)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4)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具体解决办法:
(1)控制人口数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鼓励少生优生,限制早育多生。第二,建立和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三,提高基层对计划生育的重视程度,强化监督和管理。
(2)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一靠立法,二靠教育改革。
(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3题:

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是在城市街道办事处辖区和居民委员会辖区这种特定法定社区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1)社区概念的出现。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这必然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处于城市基层的街居进行改革也是必然的。这种变革提出了社区服务,由此,“社区”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城市基层工作,并将其定位于居民委员会层次上。
2)社区建设的形成和发育。
A、背景:社区服务的开展带动了多项社区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得各种社区工作的范围远远超出社区服务的范畴,人们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提出:1991年,受国外“社区发展”基本理念的启迪及中国社区服务拓展的实际需求,有关理论研究者和民政部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和思路,以顺利开展社区工作。
C、发展:“社区建设”的思路提出后,民政部进行了试点。1998年,政府认可了社区建设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2000年,政府发文对社区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等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标志着我为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大力推进。
3)社区的形成和发育。它是跟社区建设的开展同步的。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已经有所拓展。

第4题:

()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非常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

  • A、劳动权保障问题
  • B、社会保障问题
  • C、劳动福利保障问题
  • D、劳动卫生安全保障问题

正确答案:A

第5题:

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


正确答案: 集合行为又成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斯梅尔赛基本条件说: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环境而进行的尝试。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环境条件(有物质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2、结构性压力;
3、普遍情绪的产生与共同语言的形成;
4、诱发因素: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和不安,助长普遍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传递信息与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
6、社会控制能力: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中国自1978年进入转型加速期,特点主要有:
1、转型目标: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
2、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3、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
4、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第6题:

试论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②对个体生活产生的直接影响。
(2)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状况对犯罪的影响:①完整家庭因结构合理,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控制力较强,可减少诱发犯罪的条件;②不完整家庭因结构性的缺陷,功能受到破坏,控制力减弱,容易产生犯罪;③良好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思想品德健康,能遵纪守法,对犯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④病态家庭引发犯罪的因素较多,极易引发犯罪。

第7题:

简述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为七类。


正确答案: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
1、社会稳定时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
2、社会剧变时期的结构性教育问题
二、跨时空教育问题
三、伴生性教育问题
四、失范性教育问题
五标签性教育问题
六、过程性教育问题
七、失误性教育问题。

第8题:

论述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心理问题研究的影响?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如表象、注意、问题解决等,以及它提出的新的课题,如表征、记忆结构、认知策略等,都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得到恢复或体现。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以前的心理过程的研究,特别是感觉知觉乃至记忆,都以心理物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目的为取得心理物理函数或心理测量函数,而现在则逐渐转向心理物理函数背后的内部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过去对心理过程的研究大多是分析性的,现在开始重视各种过程之间的联系,逐渐采用模型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以前的研究重视数量统计和平均数据的应用。现在,为了提示内部心理
机制,已开始重视包括自我观察在内的个案研究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第9题:

结合实际论述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分层结构如何调整?


正确答案: 先要回答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是什么。然后,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第10题:

简述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论述。


正确答案: (1)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先秦诸子很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是认为贫困是导致人们欲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二是认为富裕是导致人们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2)人性与犯罪心理
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轲。他认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人之所以作恶并不是本性如此,问题在于环境的影响
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况则主张人生而就具有贪财、重色等本性。对这种人,重在教育。
(3)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
孔丘第一个明确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东汉王充指出,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言,习善为善,习恶为恶;
而晋傅玄则更精辟地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