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化的主体。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社会化的主体。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正确答案:

第2题:

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具体表现是()

A、服务主体的社会化

B、服务客体的社会化

C、资金筹措的社会化

D、服务队伍的社会化

E、服务管理的社会化


参考答案:ABCDE

第3题:

简述社会化的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社会化的过程可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三个阶段。基本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的最主要内容。从个体的诞生开始到个体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止,是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本质体现过程。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再社会化是指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第4题:

简述社会化的内涵。


正确答案:1.从时间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第5题: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正确答案: 一、政治社会化
所谓政治社会化,简单地说,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二、道德社会化
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为"他律阶段",时间大约在5岁~8岁。
第二阶段为"自律阶段",开始于八九岁之后。
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将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1)前习惯层次。
(2)习惯层次。
(3)后习惯层次。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的社会化道德过程都会经历全部三个层次六个阶段,特别是第六个阶段,是道德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只有少数修养极高的人才能达到。但是,道德社会化的上述顺序却是不可改变的。

第6题:

简述青年社会化的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第二,掌握社会规范;第三,确立生活目标;第四,培养角色能力

第7题:

安置帮教工作社会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 A、安置帮教主体社会化
  • B、安置帮教形式社会化
  • C、安置帮教手段社会化
  • D、安置帮教内容社会化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简述社会化的内容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参考答案: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1.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和技能。包括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关于身体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另外,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社会规范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其他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和传统,从而能够比较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调整个人与其他人、群体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3.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的确定。这能够使人们了解自己生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处理各种上生活的矛盾和问题,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由此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整合。
4.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培养。社会化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而个人对社会的适应,包括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掌握各种社会和生活的知识与技能等,都是通过各种角色的学习而实现的。人们学习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实际上是按各种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5.个性的发展。社会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的教化,而且是是一个个人内化的过程。因些,它不仅要使人们学习社会文化,取得了社会成员的资格,而且它同时也是一个个人学习以及个性发展的过程。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第9题:

社会化的主体只包括家庭和学校。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简述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的区别。


正确答案: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在中文中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
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