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第2题: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可相互替代。
(2)学习包含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4)发现学习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3题:

简述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至少写三个)?


参考答案:答: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第4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正确答案: 西方社会学,包括社会进化理论、均衡理论、冲突理论和历史循环论。受历史唯心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变迁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因素也影响和制约。
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结构要素自我发展,导致社会稳定状态变化。社会变迁或多或少存在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
把社会及其变迁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有复杂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来认识。

第5题:

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伊底。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当社会允许适当的身体满足时,这种冲突便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但是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满足过度时,个体就会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反映出这种遗留行为。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认为,在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对羞怯、疑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生殖与停滞;
(8)自我整合与绝望。
社会学习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班杜拉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70年代末期以后,班杜拉的研究兴趣开始转移到自我效能感上来。他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论述中,皮亚杰认为儿童一出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机能只有在相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研究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提,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

第6题: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5分)


答案:
解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发展的过程。该理论主要提出两个要点: 一是交互决定观。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性质。
二是观察学习。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并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制过程;(4)动机过程。

第7题:

简述社会失范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是如何解释越轨行为的产生?


正确答案: 社会失范论是社会在发生剧烈变化时,原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失效,新的社会行为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从而使得社会成员茫然不知所措而出现的反常现象。
这一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行动的社会规范就会失效,因为它已不能指导人们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作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

第8题:

简述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至少写三个)?


参考答案:①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A.斯梅尔赛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B.发生条件包括:环境、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C.社会减压阀:社会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②模仿理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多数人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控制自我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人们本能的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③感染理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第9题:

心理学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观点()。

  • A、越轨行为与人的性格类型有关
  • B、越轨行为与社会学习有关
  • C、越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
  • D、越轨行为与人格结构的内部不平衡有关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请简述恢复重建以来我国社会学界所开展的关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正确答案: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⑵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⑶社会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科学性、价值性、综合性。
⑷社会学学科的总体结构: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普通社会学、分科社会学。
⑸价值中立与价值无涉问题。
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