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表层化”困境。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表层化”困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青涩现代化阶段,我国面临()困境。

A.物质

B.政策

C.精神

D.制度

E.方向


正确答案:ACD

第2题:

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B.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C.“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D.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正确答案:B
[答案] B。解析:A文中“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的是“自然演进”;C“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在文中指“五四”启蒙力量的弱小。D“不可能完成”这一判断属于无中生有。B项正确。

第3题:

根据本课程,青涩现代化阶段,我国面临()困境。

A.物质

B.政策

C.精神

D.制度

E.方向


答案:ACD

第4题:

简述CNAPS(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2)支撑多样化支付工具的使用,满足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
(3)培育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4)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5)适应国库单一账户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6)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强金融宏观调控能力。
(7)支持货币市场资金清算,促进货币市场发展。
(8)防范支付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第5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受到()、()、()的严重制约。


正确答案:人口;资源;环境

第6题:

以下属于公共广播电视面临的发展困境()。

A、双重体制下公共广播电视面临的商业化困境

B、节目虹吸现象

C、垄断背景下公共广播电视机构面临的财政困境

D、新媒介技术下公共广播电视机构面临的价值困境


正确答案:A,C,D

第7题:

请谈谈你对中国物流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正确答案: ①从物流量的增长看中国物流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仓储、配送技术看中国物流的现代化进程:自动化仓库——仓储现代化技术的高度体现、物资配送——物流技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第8题:

本课程提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概括为()。

A、五四运动是启蒙时期

B、新中国建立是启蒙时期

C、1949年新中国建立,正式开始现代化进程

D、1978年改革开放,现代化起飞


答案:ACD

第9题: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僵化的社会结构,强有力的保守思潮的压力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简述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的几个概念。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由清朝政府予以倡导和正式推动,作为—场官方主导的“求强”、“求富”的运动,被看作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努力的第一次尝试。这场运动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立足于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工业技术.引进和推广现代大机器生产,兴办起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力图在“器物层面”解决“用”的问题,希望通过壮大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实力,来达到抵御外来侵略、消除社会动荡的目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批求学或流亡于国外的年轻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于民族危亡、带着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回到了国内,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即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希望通过新的现代化观念的传播,来影响和改造统摄中国社会数千年之久的传统价值观念,唤起民众的觉醒和行动。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这场论争,集中在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在—定程度上反映出尚未完全走出传统中国社会的人们,对于是否需要将“现代性”加以引进并植入本土社会的问题,所经受的思想上的矛盾与困惑。经过这样的文化论争和思想碰撞,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毕竟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现代启蒙运动,有了或多或少的积极转变。
“四个现代化”:(背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当反映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特征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不仅要扫除封建的、殖民的和法西斯的落后文化,而且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广泛地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随着认识的深入,“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和基本框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构想。)
1954年9月23日,周思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的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了“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的要求。
在1964年召开的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又正式宣布“要在本世纪末把我同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让会主义强国”。
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下就把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推后了大约50年。
从1982年起,邓小平、党中央用“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取代了“四个现代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直到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