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基督教在福建传播的特点?


参考答案:1.各种教会林立。2.创办各类社会慈善机构。3.创办大量的学校。4.办报出书。5.促进了闽南白话字的产生。6.开展宣教活动。

第2题:

简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正确答案: 伊斯兰教大约于唐代初年传入中国,而后才逐步发展。
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处,形成所谓地“番坊”,并于坊中建清真寺,于附近建公共墓地。这些人在华久居,其后裔就成了中国的穆斯林。
到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领兵西征,西域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和一部分伊朗人、阿拉伯人被迫东迁到中国的内地。这些人主要充当元军士兵,战时作战,平时屯田,后来则在中国定居,与当地居民结婚生育,繁衍人丁,逐步形成回族,史书上称为“回回”。他们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河南、山东、陕西、云南等地也有不少。开始时,他们还保留原有的姓氏,后来就陆续改用汉姓,如元代诗人丁鹤年就是回回人。元朝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上层人物也比较重视,不少穆斯林在元朝政府中担任各种不同的官职;元朝政府还为回回子弟建立回回国子学,为各地穆斯林建立清真寺,因此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
到明代初年,回回已经形成民族共同体,伊斯兰教由原来的个体信仰变为一种民族共同体的信仰,大大扩大了社会基础,成为中国宗教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3题:

简述基督教四传中国情况.


正确答案:
3.(1)基督教一传中国:指流行于中亚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海豹(景教)从波斯来华传教,时逢唐朝“贞观之治”.后在唐武宗崇道毁佛的风云中遭到厄运.
(2)基督教二传中国:指景教在元朝的复兴和罗马天主教来华传教.随着元朝的灭亡.其传播也迅即消失.
(3)基督教三传中国:指明清之际以天主教耶稣会士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在华展开的文泛面深入的传教活动.后因“中国礼仪之争”,康熙遂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
(4)基督教四传中国:指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各派传教士蜂拥来华,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强行传教,并取得成功.

第4题:

请简述中国基督教“两会”?


正确答案: 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指的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1950年,为了改变中国人对基督教的观感,摘掉戴在中国基督徒头上的“洋教”帽子,一批有远见的中国基督徒发起了以“自治、自养、自传”为原则的三自革新运动,1954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基督教第一次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79年春,经历了“文革”之幽谷的中国教会重新恢复礼拜。1980年,为回应教会百端待举之需,中国基督教第三次全国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协会。

第5题:

简述中国GCP历程。


正确答案: 1998年卫生部定稿批准,
1999年SDA颁布执行,
2003年9月1日SFDA修订后再颁布执行。

第6题:

简述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案:
解析:
(1)创立和发展历程:京师同文馆最 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 的产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1861年1 月清廷应主持对外交涉事务的奕诉等人奏请,批 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外语学馆;1862年 6月11日,学馆终于在总理衙门内正式上课,定 名为同文馆,其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 三四岁的少年,学习年限为8年。同文馆初创时 只有英文馆,学生10人,其后相继增设了法文 馆、俄文馆、德文馆、日文馆以及算学和天文馆, 从而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学校,学生也从最初的 10人增加到1887年的120人。1898年,在维新 变法高潮中,京师大学堂成立,同文馆的科技教 育部分归于京师大学堂。1902年1月,京师同文 馆完全并人京师大学堂。 (2)历史地位: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 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设 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 实,它是改变旧的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在 实践上把2 000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一个 缺口。第二,京师同文馆地处的帝都北京乃全国 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 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以上两点决定了京师同 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象征意义。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和 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它不 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 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 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 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第7题:

在中国造纸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历程中,首先传入的国家是()。

  • A、朝鲜
  • B、越南
  • C、印度
  • D、日本

正确答案:B

第8题:

基督教在中国的四次传播在( )。

A.唐代

B.元代

C.明清时期

D.宋代

E.鸦片战争以后


正确答案:ABCE

第9题:

简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正确答案: 基督教传入我国是很早的,时间在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据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记载,基督教的一支——景教,经由陆路从波斯传入我国,而后在唐政府的允许下开始传教,并且曾经“法流十道,寺满百城”,一度很兴盛。但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时,一道被禁绝。此后,一直到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连续西征,沟通了东西交通,使景教在中国复活,也引进了罗马天主教,称为“也里可温教”,朝廷设崇福司掌管,教徒主要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元朝灭亡后,也里可温教也归于灭绝。至明代下半叶,基督教重新传入中国,其成绩巨大者当数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马窦。在他“习儒归汉”的影响下,天主教发展迅速。清代初年,清朝政府重用传教士,也推动了天主教的传播。随后,因罗马教廷在“中国礼仪”问题上的激烈争论,颁布了所谓“禁约”,引起清朝政府的不满,康熙皇帝下令禁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但民间的信仰活动并没有完全禁绝。
东正教在我国的传播,约在17世纪中叶。早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前,东正教已在我国的境内有所活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沙皇俄国向我国派出了第一个传教使团。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恰克图界约》签订后,该使团变为常设机构,加强了对华传教活动,势力扩展到华东、华北、西北各地,到1949年教徒已发展到数万人。
新教传入我国在鸦片战争时期,始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秘书马礼逊来中国。公元1823年,他出版了汉文的《神天圣书》(即《新旧约全书》)。而后,随着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的扩大,新教也获得迅速传播,其影响较大的宗派有路德宗、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等。

第10题:

基督教最早是在()朝传入中国;基督教新教在()年传入中国。


正确答案:唐;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