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1)依附农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分成租契约租佃制,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中国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防寒御暑使用;第二阶段,增加生产生活使用功能;第三阶段,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政治观念方面的标志。

第2题:

试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土地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土地所有权的国有以及国家所有权的主导地位构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总体特征,尽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变革,土地私有得到了确立,但是土地的分配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同时国家致力于对私人的土地所有权进行限制,这种情况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晚唐时期才有所改变。井田制理想;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在于土地的私有,同时他还指出土地兼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即贫富对立和封建统治的不稳固,而解决土地兼并的措施就在于限田。“限民名田”是指对私人占有土地进行一个数量上的规定。“宜少近古”的意思是说合乎井田制但却不必回复井田,实际上是借井田制的古意来宣扬自己反对土地兼并的主张。王莽坚持认为土地买卖是导致兼并的原因,其构想的土地分配方式并不是对井田制的恢复,因此“王田制在实际上仍是另一种方式的限田制度”。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颁布实行的占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由政府颁行的土地制度,最主要的内容是明确规定了对王公贵族和一般农户的土地限额。北魏开始的均田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在300多年的时间里,均田思想成为主宰中国的土地分配思想,并对此后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都提出了“均田”的要求,而近代洪秀全、孙中山等人对于土地问题的思考,也莫不打上了均田的烙印。

第3题:

传统租佃制度有哪几种,不同租佃制度对农民的影响如何?


参考答案:

产生:春秋时代地主阶级对井田制进行改革,在土地经营上有创新,创造出租佃制。
发展:魏晋南北朝产生屯田制,唐朝出现包佃制,宋代出现”撤佃”现象。
影响:形成持续千年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业经济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没有发展的活力。


第4题:

试述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1)依附农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分成租契约租佃制,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第5题: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从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计划控制下手地区均衡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工业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呈现出沿海和内地两种大的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建成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国家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沿海重点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伴随着区域结构变迁的是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央实施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
(三)1992至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采取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梯度演进方式。
(四)1999年至今,启动西部大开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第6题:

试述中国封建司法的发展演变。


正确答案: (1)秦朝;中央设廷尉,作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丞相和御史大夫协助皇帝行使司法权。中央廷尉,作为全国最司法机关,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丞相和御史大夫协助皇帝行使司法权。地方由建筑队守、县令兼管司法权。
(2)两汉:廷尉是最高司法机关。丞相、沿书、御史大夫参与司法。地方为郡、县两级。
(3)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央审判机关仍为廷尉,称大理。到北齐,廷尉改为大理,并扩大了组织,机构名称与长官名称分开,地方司法机构依秦始皇汉朝制行司合一。分为朝廷、郡、县三级。
(4)隋唐: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通过三司推事参与审判。地方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5)宋朝:中央仍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各级设提刑官,狱颂。
(6)元朝:中央审判机关是大案府,地方为达鲁花赤。
(7)明清:中央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地方分州县,府省案察使。清代总督、巡抚四级。清代还设了审判满人的专门机关。

第7题:

从总体趋势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演变:
1、秦汉至三国两晋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田租、口赋、徭役(兵、力)。按土地面积征课定额租税,同时征人头税,壮年男女承担兵役或力役,土地名义上国有,实为私有。
2、两晋至北魏太和九年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租调制(田租、户调)、徭役(兵、力)。按户头征课额定田租、户调和徭役,平民按国家政策标准自由占有土地。
3、北魏、隋、唐中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田租、身庸、户调)徭役(府兵制及地方性力役)。按户头征课额定田租、户调,另对壮年男子征课代役财物(即“庸”),由政府主持向农民{男丁为主}分配土地,标准是每户100亩)。
4、唐中期至明中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两税法(地、户两税,或夏、秋两税)徭役(募兵制与职役)。地税据纳税人实有土地面积征课;户税据纳税人丁口财产所评“户等”征课。货币计税,折纳实物。大地主兼并土地形成的庄园田制取代了均田制。土地私有制确立。
5、明中期至清前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一条鞭法(两税与职役统一归并为“一条”),两税与职役归并,名为“赋役”其征管是据农户田产或男丁多少评定户等,然后据户等高下摊派纳银。
6、清中期,实行的赋役制度是摊丁入地(将有丁无地户的钱粮{赋役}负担摊入地亩负担)。一条鞭法行后,民户的财税负担既称赋役又称“地丁钱粮”(因户等据田产或男丁多少评定)无地有丁户负担赋役往往难以胜。

第8题:

我国租佃制度的发展依次为:()

  • A、依附农租佃制—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分成组契约租佃制
  • B、依附农租佃制—分成组契约租佃制——定额租契约租佃制
  • C、定额租契约租佃制—依附农租佃制—分成组契约租佃制
  • D、分成组契约租佃制—定额租契约租佃制—依附农租佃制

正确答案:B

第9题:

试述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人丁为本阶段】
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来控制社会资源、获得财政收入。
【地产为本阶段】
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少农民远离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以后基本保持不变。
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役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第10题:

试述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欧共体早期的货币一体化。这一时期从1958年欧共体诞生起至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之前止。欧共体诞生之初,货币一体化并非各国政策协商的中心,仅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提出。
(2)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这一时期自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成立至1989年《德洛尔报告》出台止。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成立。其核心内容是实行一种可调整的内部固定汇率制。
(3)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实现。这一时期自1989年《德洛尔报告》的提出起延续至2001年货币联盟最终实现为止。
①1989年4月,《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联盟报告》(即《德洛尔报告》)获准实施。《德洛尔报告》指出,经货联盟的实现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并且应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①所有成员国的货币自由兑换;
②资本的市场完全自由化与金融市场一体化;
③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②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达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马约》),决定以欧洲联盟取代欧共体,并正式确立建设欧洲经货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此外,《马约》还提出了欧洲经货联盟分三阶段进行的具体时间表,规定了各国单一货币的五项趋同标准。
③1995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马德里决议》,将未来的欧洲单一货币正式定名为欧元,并确认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准时启动。
④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欧洲货币局在按时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之后自行撤销。
⑤1999年1月1日开始的欧洲经货联盟第三阶段中,欧元成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即以支票、信用卡、电子钱包、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流通,各国货币同欧元的汇率被最终锁定下来,这些国家的货币职能也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接管。
⑥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区11国将把总共700亿的现金欧元投入流通领域,在至当年6月30日止的半年时间里,欧元与各国的原货币同时流通。到2002年7月1日欧元区内各国的货币已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11国的唯一货币,欧洲单一货币宣告正式形成,欧洲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就此顺利完成。由此,一个以欧洲中央银行为决策中心,以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为信息与执行机构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全权管理机构而最终出现在国际货币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