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设立的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是()

题目
单选题
清末新政时期设立的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是()
A

教育厅

B

教育局

C

学部

D

学务公所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末新政设立的学部最高长官是()

A.祭酒

B.学监

C.提学司

D.尚书


参考答案:D

第2题: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颁布的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B
解析:
维新运动时期废除了八股文的法令。

第3题:

清末新政时期设立的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是()

A.教育厅

B.教育局

C.学部

D.学务公所


参考答案:D

第4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第5题: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政府通令国民学校废止文 言文教材,代之以现代语体文是在( )

A.清末新政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随 着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开展,文学作品逐 渐使用白话文,其中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国语教材和课外读 物

第6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是

A.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B.确立男女同校制度
C.设立学部
D.创设京师大学堂

答案:C
解析:
1905年,清政府在中央建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事务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ABCD中,只有设立学部是属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内容,故选C。

第7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9世纪末,美国抛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将中国视为可瓜分的稳定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震撼了中国朝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改革图强,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颁布新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刺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总的来看,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设提学使一员。随后,又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府州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设总董一人,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式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它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

第8题:

清末新政时期设立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

A.文部

B.礼部

C.教育部

D.学部


参考答案:D

第9题:

科举考试终结的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
1905年,清末新政时废除科举。

第10题:

评述清末新政时期的“庚子兴学”。


答案:
解析: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随即八国联军武装干涉入侵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中国要从1901年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1909年,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决定退还部分庚款,并以此作为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此即“庚款兴学”。(1)庚款兴学的促成和成因美国退还庚款并非偶然之举。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就因索款过多,加之各方面的考虑,萌生退款之意。退款举动最初始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倡议,要求核减赔款:“贵国如能倡首,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后在国务卿海约翰和传教士明恩溥等人的推动下,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7年12月3日的国会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款,作为教育之用,而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是其主要形式。这一提案在参议院顺利通过。1908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此案,并于7月11日通知清政府。规定:美国原收受赔款总额为24440778. 81美元,现减为13655492. 69美元,退还11961121. 76美元,1909年到1937年退还,数额不等。具体实施方法是:①1909年1月1日退款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留学美国,接受高等教育;②创办清华学堂作为学生留美前的预备学校:③在京设留美学务处,负责选派留学生;④在华盛顿设留美学生监督处,负责学生管理事宜。庚款留美就此形成。而美国退还庚款并用于留学,并非纯粹出于道义。可以说,庚款兴学的形成是中美双方共同的意愿,是中美双方分别追逐各国利益的共同产物。首先是美国出于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已经完成对美洲大陆的扩张,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渗透,而中国则处于太平洋地区的中心,因此,美国退还部分庚款是出于其对华利益的需要。当时中国人民群众的反帝运动使美国意识到,武力不是作为获得在华利益的最佳手段。他们认识到:“为了扩张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些钱,即使只是从物资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收获更多”。其次是美国为缓和中国民众的反美情绪,改善美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重新获得中国年轻人的信任与好感。20世纪初,由于中国回收粤汉铁路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中美矛盾不断,中国人对美国敌视加深。尤其是美国拒绝修改排华法案而爆发全国性抵制美货运动,不仅使美货在中国市场受到沉重打击,而且使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声誉也降至低点。当时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便向罗斯福建议,用退还庚款余额的做法来缓和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美情绪。再次是清政府的政策需要及国家利益的驱使。经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在教育方面提出“设学堂,废科举,奖游学”,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清政府注意到,早年留学幼童回国后在清政府的一些部门任职,表现甚佳,这使清政府认识到美国学堂教果明显,对中国极为有利。(2)庚款兴学的影响美国退还部分庚款用于兴学,不仅引发其他国家退款风潮,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扩大了美国的在华影响力。第一,带来了清末留学新风向,引发各国的退款风潮,大大减轻了中国赔款的负担。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国是日本,留日学生总数已远远超过到欧美各国的留学生总数,但在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后,中国政府开始按双方协定派遣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受此影响,官费、自费到美国学习的学生逐年增加。据统计,1924年留美学生就达1637人,客观上推动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使美国逐渐成为留学教育的主要国家。而在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不公正性引起各国进步人士的注意,重新看待庚子赔款,同时在美国退还庚款得到中国朝野的普遍赞扬并有力地改善中美关系后,各国当局受美国的启发,出于在华利益的考虑,也纷纷退还了部分庚子赔款。第二,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庚款兴学”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后来中国实行的“六三三四”学制,就是模仿美国的“六三三制”而来的。而在庚款留学后归来的留学生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如胡适、梅贻琦、竺可桢等。对科学事业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深刻。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主要是接受西方技术体制的影响,更主要是接受美国的影响。我国大学众多学科的创建人大部分是留学生,如化学领域的侯德榜、朱子清等:建筑领域的茅以升、梁思成等;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些颇有建树的大家也都是留美学生,如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闻一多、人口学家马寅初等。第三,传播现代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由于庚款留学生长期在美国生活,对美国的政治制度、观念有较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并认为这些制度可以在中国实行,因而积极地反对封建势力,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要求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庚美留学生积极宣传,启蒙民主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庚款留学生胡适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们还从人权和法制的角度,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进行抨击,甚至直接投身民主革命运动,不惜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而献身。留学生中李公朴和闻一多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为争取和平、民主而献身。此外,庚款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美国在华的影响力,培养了部分亲美势力,留美学生长期在美生活,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和观念有了深入理解和认同,并在中国加以推行,这使得美国的民主自由及价值观念为部分中国人所接受,扩大了在华影响力。(3)庚款兴学的性质虽然庚款兴学对我国近代社会产生极大影响,但由于它是屈辱的庚子赔款的特殊衍生物,对于庚款兴学的性质认识一直众说纷纭。一些人从退款的动机出发,进行道德评价,认为庚款兴学是为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因此,将其看作文化侵略而予以否定。有些人虽然加以肯定,但从道德原则出发,批评美国对退款用途加以限制,是干涉中国主权。但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庚款兴学的确对我国的社会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庚款兴学的积极性是无法否定的。美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这也不能斥之为侵略,国家的外交行为必须为本国利益服务。虽然庚款兴学是由庚子赔款而来,带有国耻意味,并夹杂着美国谋求在华利益的意图,但从其影响来看,庚款兴学对中国的贡献是极大的,应客观地看待庚款兴学。1909年的庚款兴学对中美两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它是美国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对中国制定的外交政策,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引发各国退款风潮,减轻中国赔款负担,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美国也扩大在华影响力。应该说,庚款兴学利远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