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

题目
问答题
试述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租庸调制;②屯田制;③两税法;④初税亩

A.①③②④
B.④②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由唐高祖制定并推行。它源于北魏的租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继续推行,形成租庸调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屯田制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两税法产生于唐代中期,是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故上述土地和赋税制度出现的正确时间顺序是④②①③,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2题:

明朝健全税制,创立()

  • A、两税法
  • B、一条鞭法
  • C、租庸调制
  • D、商税法

正确答案:B

第3题:

两税法是我国古代税制的一大变革,它是在均田制和租庸调税法崩溃之后,庄田兴起,田亩不实,人口流亡,唐朝财政收入困难的条件下产生的。()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唐朝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主要赋役制度是()

  • A、两税法
  • B、租庸调法
  • C、一条鞭法
  • D、初税亩

正确答案:B

第5题:

唐朝后期实行由实物向钱转换的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 B、初税亩
  • C、两税法
  • D、均田制

正确答案:C

第6题:

唐朝为了推动均田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特实行(  )的赋役制度。
A.一条鞭法
B.两税法
C.租庸调法
D.市舶税法


答案:C
解析:
解析:唐朝为了推行均田制,特实行租庸调法,租庸调法是均田制得以颁行的主要原因。

第7题:

租庸调法是唐初颁布的,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为两税法所取代。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唐朝后期实行由实物向钱转换的制度是()。

A.租庸调制

B.初税亩

C.两税法

D.均田制


参考答案:C

第9题:

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原因:唐朝政府实行的一系列理财措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赋税征收中的混乱现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因此,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这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而称“两税法”。
主要内容:
一、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傜、杂税,但保留丁额;
二、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记入户籍,交纳赋税。
三、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四、无固定住所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三十分之一,后为十分之一。
五、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六月交完,秋税十一月交完。
六、“量出制人”。中央财政根据指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第10题:

试述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


正确答案: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唐代实行的两种赋税制度。
(1)租庸调制是唐初实行的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其服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称作庸。这项赋税制度的推行,使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多少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对唐前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一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2)两税法是一项与庄园经济相适应的赋税制度。
内容是:
①取消租庸调以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②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
③户税按每户资产的多少分九等征钱,资产多者其税多,资产少者其税少。
④对于工商业者三十税一(后改为十税一)。
⑤按照“量出制入”的方法来确定赋税总额。收税的标准实际上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无论地税还是赋税都分为夏秋两季征收。
作用:
①它改变了按人丁户口征计的办法。以土地财产多少征税,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而且适应唐代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佃农大量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势。
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简化了税收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对百姓的盘剥。
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唐王朝的实力,促成了所谓的“元和中兴”,它对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种税制直到明代行一条鞭法后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