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终用胡惟庸取代李善长左丞相的职位。

题目
判断题
朱元璋最终用胡惟庸取代李善长左丞相的职位。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历史上的“胡蓝之狱”,具体是指以下哪二位功臣?()

  • A、蓝玉和胡惟庸
  • B、蓝达和胡惟庸
  • C、蓝玉和胡善长
  • D、蓝达和胡善长

正确答案:A

第2题:

朱元璋最终用胡惟庸取代李善长左丞相的职位。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朱元璋撤换左丞相李善长的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天启年间谁是阉党的首领()

  • A、胡惟庸
  • B、严嵩
  • C、魏忠贤
  • D、冯保

正确答案:C

第5题:

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 B、六部权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 C、丞相胡惟庸篡权所致

正确答案:A

第6题:

胡惟庸


正确答案: (?~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奏其行时,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商上书告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朱元璋并做《昭示党录》布告天下。“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除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第7题: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 A、宰相制度
  • B、翰林院制度
  • C、内阁制度
  • D、军机处

正确答案:A

第8题:

最早是()写信动员朱元璋参加起义。

  • A、胡惟庸
  • B、刘基
  • C、朱升
  • D、汤和

正确答案:D

第9题:

明朝功臣李善长位居()

  • A、左丞相
  • B、右丞相
  • C、兵部尚书
  • D、大将军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胡惟庸案


正确答案: 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