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代北京城改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清代北京城改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外的坛有很多,常说的“地坛”指的是()

  • A、圜丘坛
  • B、方泽坛
  • C、朝日坛
  • D、地祗坛

正确答案:B

第2题:

简述清代刑罚适用原则。


正确答案:一是自首原则;
二是共犯处理原则;
三是公罪私罪区别对待的原则;
四是依法定刑和有限类推的原则;
五是“化外人犯罪”处理原则。

第3题:

简述清代小学变化的原因。


正确答案:清代古文献学的最大特点是“汉学”的空前发展和“小学”研究的科学化。清人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除了受政治影响因素外,主要的还是受其本身学术规律的制约。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一方面禁毁书籍,屡兴大狱,一方面又举科录士,开馆修史。知识分子迫于生存大计,不得不回避思想政治,以至埋头于没有风险的经史考证,这就给“汉学”的迅速成长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就在这个时候,作为前期遗民的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了总结明亡的教训,极力批判或者修正前代王守仁的“心学”,以及“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他们受晚明学者焦、杨慎、陈第等人倡导的古学影响,治学以服、郑为准,讲实证,重考据,拿“小学”作为解释诸经子史的基础,“小学”的研究也因此得以迅速而健康的发展。

第4题:

简述清代宫廷大戏的演出情况。


正确答案:清代宫廷演戏,与前朝不同,元明时演戏只在欢宴时以为娱乐佐酒。有清以来,演戏则用作朝廷典仪,并且庆祝之事不同,戏也不同,后渐成定制。宫廷演戏的制度大体分为“九九大庆”、“法宫雅会”、“月令应承”、“朔望应承”四类。以上是节日庆典必演之戏,至于平日的娱乐性演出,那更是举不胜举的。清代皇帝爱戏,是前朝统治者难以企及的。宫中演戏,很少用民间的剧本,多为一批御用文人依旧剧加以编撰的,其内容多为劝人为善,莫逾礼教之规;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令世人对其俯首贴耳,总之是为“教化”服务的。此类宫廷大戏如:《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等。
宫廷演剧,其主要的目的是满足皇帝姬妃们的声色之欲,所以其实施自然是第一流,其服装行头具来之苏州编造署,大都用上好的绸缎,上好的丝线或平金,绚丽异常,非民间戏班所能有。演戏的舞台,也是特意建造,设计科学,装修豪华。
清代宫廷演戏所用的声腔,其始为昆腔,后为弋昆(京昆)。

第5题:

简述清代的“幕僚”。


正确答案: 幕僚盛行的原因:从幕主方面来讲,清代府、县都仿照中央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事,原先的秘书逐渐担任六房具体事务,使辅佐人员减少,需要补充,这是幕僚盛行的一个原因。其次,对秘书吏员的业务要求大大提高了。再次,主官对书吏大多存在戒心,地方官员多不愿用书吏,而另辟蹊径,延揽幕僚来代替之。从幕僚方面来讲,一是为求取出路,二是迫于生计。
幕僚的工作职责:第一,参与筹划、出谋献策,是幕主的智囊。第二,草拟章奏、文移,管理档案。第三,监督、约束书吏。第四,审理、仲裁民事案件。第五,核查、征收田赋税粮。掌理此项工作的幕僚被称为“钱谷师爷”,简称“钱谷”。此外,幕僚还常承担其他事务,如评阅书院中的试卷等。

第6题:

为什么清代处决犯人要到菜市口()。

  • A、菜市口人多繁华可起警示作用
  • B、菜市口属于北京城午门
  • C、清代菜市口荒凉偏远适作刑场

正确答案:A

第7题:

简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正确答案: 1、时间—明成祖时期
2、起源—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
A.将大都北面约5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 弃,缩小城框。
B.南侧城墙向南移一里余。
3、布局
A.凸字形平面,外城东西约7950米 南北约3100米,内城东西约6650,南北约5350,宫城位于大城的中轴线上。
B.明清北京城 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重相套的格局。
C.衙署—皇城外中轴线左右两侧
市场—北京的市肆共132行,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D.闾里—内城中
礼制建筑—左祖右社格局,宫城前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稷坛,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
E.水系——积水潭、北海

第8题:

请简述口腔骨改建的特征。


正确答案:1、终身改建;
2、处于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动态过程;
3、骨改建对于维持正常骨的形状、骨折后修复、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都十分重要。

第9题:

清代北京城内外的主要帝王园苑有哪些?


正确答案: 北京城
皇城:西苑三海和景山。
宫城:午门、外朝(太和、中和、保和殿)、内庭。
西郊:三山五园。
颐和园
避暑山庄
圆明园

第10题:

简述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正确答案: 乾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刘鹗著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著《铁云藏龟》(1903);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契文举例》(1904)。王国维著作了《宋代金石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殷周制度考》等。;罗振玉著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著录和研究的对象。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著作中,被送到乾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乾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