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题目
问答题
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


参考答案:

1.赫尔巴特认定儿童生来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
2.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最前面,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
3.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约束其烈性,任何功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当前会破坏教育教学,未来则会造成“反社会的方向”因此,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第2题:

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
“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

第3题:

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中,心理教育学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杜威

D.桑代克


正确答案:A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本身不具备独立性以及特殊性,只是把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将教育心理学看作普通心理学的附属物。

第4题:

论述赫尔巴特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想。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把教学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赫尔巴特被称为“传统教学的鼻祖”。
1)“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一次莱说明教学与道德的关系。他把教学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级目的,另一种是一般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统总的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即通过教育、教学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的人。
2)学科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儿童的兴趣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并且根据六个方面的兴趣设置了相应的学科:
(1)经验的兴趣;
(2)思辨的兴趣;
(3)审美的兴趣;
(4)同情的兴趣;
(5)社会的兴趣;
(6)宗教的兴趣。
3)形式阶段教学法。赫尔巴特以其观念心理学为基础,特别是依据“统觉作用”原理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于观念活动的状态不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心里活动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儿童不同的心理活动莱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明了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叙述法;
(2)联想阶段,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析法;
(3)系统阶段法,采用综合的方法;
(4)方法阶段,采取应用的方法。
赫尔巴特这一形式阶段教学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为“五阶段教学法”,即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个阶段。

第5题:

赫尔巴特关于4~8岁儿童的教育观点。


正确答案: (1)管理:要继续加强管理;
(2)自由: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
(3)习惯:要防止坏习惯;
(4)仁慈:可通过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着手外,还可通过“宽严相辅”的方式进行。

第6题:

试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答案:
解析: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1)教育的目的。 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这个目的,这就需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2)教育性教学原则(途径)。 教育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赫尔巴特重视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研究,他认为,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 教育性教学的含义就是: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如何做到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呢?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因此,他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在赫尔巴特提出这个理论之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 (3)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儿童管理与训育)。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 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地进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管理、教学、训育三个阶段。管理的目的是在儿童心里“创造一种秩序”,为以后的教学与训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管理应在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之前进行。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没有空闲做不好的事。 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训育可分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相当于现在说的知、情、意、行)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这种道德判断必须转化成为“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的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以此行动。道德自制是对自我的认识。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①维持的训育;②起决定作用的训育;③调节的训育;④抑制的训育;⑤道德的训育;⑥提醒的训育。

第7题:

“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是()提出的著名观点。

  • A、赫尔巴特
  • B、斯宾塞
  • C、杜威
  • D、卢梭

正确答案:C

第8题:

赫尔巴特关于4~8岁儿童的教育观点包括管理、自由()、仁慈。

A、习惯

B、爱好

C、迁就

D、溺爱


参考答案:A

第9题: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正确答案: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教育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则:(5)强调课堂、教材、教师的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第10题:

提倡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点的是()

  • A、杜威
  • B、赫尔巴特
  • C、洛克
  • D、华生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