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要分析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要分析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


参考答案:

1、最严整的里坊制里坊以高厚的坊墙封闭,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数倍于小坊,设2门或4门,朝启晚闭,实行宵禁。坊内有宽约15m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用宽约2m的十字小巷将全坊划分为16各小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2、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两旁为高大的坊墙,街景单调。
3、城市重心偏于一隅皇城、宫城位于中轴线北端,后期(唐高宗时)大内移至大明宫,重心更向东北偏移。
4、功能分区明确市集中于东、西两市,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和市场分开。
5、排水、漕运不便——水系缺乏。


第2题:

()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县城的实物标本,其规划、布局和建筑具有符合封建礼制(“左祖右社”、“文武相衬”)的特点。


正确答案:平遥古城

第3题:

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参考答案:

总体布局:天坛位于北京城正阳门外东南,占地面积273公顷,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由两个坛组成,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整体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其建筑特点可以用一组数字概括:“一、三、五、七、九”。一条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三道坛墙:内坛墙、外坛墙、分割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坛墙。五组建筑: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建筑群、牺牲所建筑群。七星石: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九座坛门:天坛西侧外坛墙上有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祈谷坛有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圜丘坛有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1)它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它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恢宏壮阔3)它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它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6)它还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可以说,经历明清两代扩建、改建的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古典范性的建筑组群。


第4题:

简要分析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正确答案: 1整体布局仍为环套式,以皇城为中心。
2中轴线明显,并得到不断强化北京城有一条全长约7.5㎞的中轴线,由外城南门永定门——内城南门正阳门——皇城天安门——端门——紫禁城午门——6门7殿——神武门——景山——地安门。轴线两侧布置天坛、先农坛、社稷坛等礼制建筑群和五府六院等,体量雄伟、色彩鲜明,与周围低矮的青灰瓦顶的民居形成强烈对比。
3东西向交通不便皇城梗立中央,妨碍了东西交通。
4道路系统继承了元代“干道——胡同”模式干道以南北向为主,胡同以东西向为主,胡同间划分宅基地,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独特的城市肌理。
5商业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皇城四侧。

第5题:

简要分析西藏布达拉宫的布局与特点。


正确答案: 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1)布局布达拉宫占满整个布达拉山头,拔地200余米,外观八层,实际9层,其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整个建筑群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居中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东面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
(2)特点
▲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式布局整体布局随形就势,顺着山势起建筑,而不是削平山头,显得自然雄浑。
▲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如斗拱的使用、金殿屋顶等。
▲保留了藏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如边玛檐墙、碉楼形式的外墙等。
▲体量参差,暗合山势,大块原色的使用使之从斑驳的山色背景中脱颖而出。

第6题:

简要分析唐乾陵布局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说明其中阙和神道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布局乾陵是“因山为陵”的典型,其以梁山为陵墓主体,梁山前有双峰(高度低于梁山)对峙为阙,一条长长的神道夹持在双乳峰中间,径直北上,直达陵墓南门朱雀门。气势恢弘,选址极为巧妙。
2、阙阙的形制是指在夯土台上立木构的“观”。帝王阙的规制是三出阙。乾陵共有三对阙,一对在第一道门、一对在双乳峰峰顶、一对在陵墓南门朱雀门,作为空间转换和过渡的标志。
3、神道指通向陵墓主体的长墓道,其两侧分立石象生,如石马、石人、石狮、朱雀、碑等夹道而立,引导拜者。


第7题:

中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一定规划设计下发展起来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由此而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
①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地农民开垦出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40%。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甘薯等不断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性生产区域。
(2)影响:
①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使边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增长。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特点”,要从明清两个时期分别概括,然后列出史实说明。切记不能罗列史实概括不出特点。第②问中的“影响”应从“特点”着手去分析影响。

第9题:

简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正确答案: 1、时间—明成祖时期
2、起源—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
A.将大都北面约5里宽较荒凉的地带放 弃,缩小城框。
B.南侧城墙向南移一里余。
3、布局
A.凸字形平面,外城东西约7950米 南北约3100米,内城东西约6650,南北约5350,宫城位于大城的中轴线上。
B.明清北京城 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重相套的格局。
C.衙署—皇城外中轴线左右两侧
市场—北京的市肆共132行,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D.闾里—内城中
礼制建筑—左祖右社格局,宫城前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稷坛,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
E.水系——积水潭、北海

第10题:

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正确答案: 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