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深度比不上戊戌变法,体现出了清王朝改革只是为了维护政权而非真心改革。

题目
判断题
清末新政的深度比不上戊戌变法,体现出了清王朝改革只是为了维护政权而非真心改革。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废除沿用了1300年的科举制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正确答案:C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1905年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第2题: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

①商鞅变法②戊戌变法

③日本明治维新④罗斯福新政

⑤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正确答案:A
A[解析]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性决定了其最终结果,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能算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也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排除②、④,可选出A项.

第3题:

改革是古今中外各个国家都要涉及的一个课题,我国古代也进行过许多次改革。以下改革在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是:

A.王安石变法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北魏孝文帝改革


正确答案:D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改治.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第4题:

庆历新政是统治集团内部为了改革弊病而进行的一次努力。回答下列题:
范仲淹在( )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A.《答手诏条陈十事》
B.《明定国是诏》
C.《统筹全局折》
D.《万言书》

答案:A
解析:
宋仁宗中期,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具体改革方案,并着手付诸实施。

第5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第6题:

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酬,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得以建立。新政斯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日号,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城推行了革除封建旧弊、实行新政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9世纪末,美国抛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将中国视为可瓜分的稳定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震撼了中国朝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改革图强,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颁布新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刺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总的来看,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设提学使一员。随后,又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府州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设总董一人,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式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它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

第8题:

比较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的异同。


参考答案:戊戌变法与“新政”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在性质、目的、内容、领导层、结果等方面均有不同。
(1)性质上,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而新政改革则是封建统治阶级外仰列强、内图苟延的补救措施,带有较明显的买办性和封建性。
(2)目的上,戊戌变法是为了革除陈弊,挽救中国于内外危机中,建设一个新的国家,而新政则是力图延长封建统治。
(3)内容上,戊戌变法采取措施有:①在行政机构上,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的衙门;②在人事行政上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②在行政运作上提倡导上书言事.严格办事章程。而新政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则有: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⑧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练兵处、税务处等;③裁撤有名无实的衙门。从总体上看,新政的内容并没有超出戊戌变法的范围。
(4)从领导层上看,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而新政则是封建统治阶级顽固派主导的。
(5)从结果上看,戊戌变法是失败了,而新政则得到了推行。新政的推行标志着清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已半殖民化。

第9题: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 )。

A.行书院制
B.建立学制
C.改革教育行政体现
D.厘订教育宗旨
E.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B,C,D,E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第二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包括:(一)新学制的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二)废科举,兴学堂;(三)建立行政体制 ;(四)制定教育宗旨 。

第10题:

清末新政的深度比不上戊戌变法,体现出了清王朝改革只是为了维护政权而非真心改革。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