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农耕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西周分封制度的阶级结构开始瓦解,自列国变法后战国中期建立起来的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阶级结构逐步确立。
2、春秋时期:王室贵族衰落失去控制能力,私家势力增长,国人阶层一度上升,政治影响力有所增强,但由于氏族组织的瓦解,国人失去了干预政治的能力,等级制度处处受到挑战而最终被打破。脱离官府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开始成长起来。;
3、战国时期:经过变法运动,各国确立起的社会阶级结构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部分劳动者人身,剥削劳动者剩余生产价值。地主阶级主要来源于分封贵族的转变,官僚和军工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通过购买兼并土地转变为地主。农民节自己由自耕农、佃农、“庶子”和雇农组成,除了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工商业者和奴隶。
第2题:
《诗经》又称诗三百,它收录了()。
A从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
B从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间的300首诗
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305首诗
D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300首诗
第3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明显变化。
第一,天命神权观念被进一步否定;
第二,宗法等级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第三,“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知识文化下移,私学日益兴盛,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知识分子,形成“士”的阶层,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或著书立说,或奔走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第4题: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从早期的集权化走向了分封制的道路。
第5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导致了档案文献大量损毁和流散,这一时期对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没有任何有益影响
第6题:
第7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有什么特点?
第8题: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有助于打破奴隶社会“学在官府”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非攻”、“尚贤”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第9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档案的散失和破坏。
第10题: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档案从官府流向社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