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民党政府的特种刑事法庭。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国民党政府的特种刑事法庭。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国民党为了屠杀共产党,1927年设立了特种刑事法庭,次年裁撤;1948年,为了配合向解放区全面进攻,重新设立特种刑事法庭。国民党政府设立特种刑事法庭,一为中央特种刑事法庭,二为高等特种刑事法庭。中央特种刑事法庭设在南京,隶属于司法院。高等特种刑事法庭设置地点由司法行政部门指定。特种刑事法庭审理案件,采用合议制,其所做的判决,不得上诉或抗告。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国民党政府秘书工作的特点。


参考答案:

秘书机构的越权现象不再出现;对文书档案机构工作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秘书人员的个体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文书档案工作趋于规范化;向国外学习文书档案工作经验,使我国几千年来处于封闭状态的秘书工作首次吸收国外先进方法,有助于我国秘书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对文书档案工作进行的学术研究及其取得成果,使文书学,档案学开始形成,秘书工作中的这两类重要业务开始学科化;学校培养专业秘书人才,使秘书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拓宽了秘书人员的来源。


第2题: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机关包括()

  • A、人民法院
  • B、人民法庭(土地改革中的)
  • C、边区高等法院
  • D、特种刑事法庭
  • E、肃反委员会

正确答案:A,B

第3题:

1948年,国民党为配合想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重新设立()。

A.特别法庭

B.普通法庭

C.特种刑事法庭

D.军队会审


参考答案:C

第4题:

简述国民党的训政时期。


正确答案:训政时期是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孙中山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时期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一省之内全部县实现自治时,即可结束训政,进入宪政时期。
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名曰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除异己,建立独裁统治。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训政时期1931年5月12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从1931年公布到1948年5月举行“国民大会”后结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共施行十八年。

第5题: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正确答案: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第6题:

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表现在()

  • A、北洋政府的劳动立法
  • B、广州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
  • C、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
  • D、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劳动立法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1948年,国民党为加强镇压、压迫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设立()。

  • A、特别法庭
  • B、普通法庭
  • C、特种刑事法庭
  • D、军队会审

正确答案:C

第8题: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是()。

A、国民政府的根本法由国民党制定。

B、国民政府的权力源于国民党。

C、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策,由国民党制定。

D、国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及其治国政绩须受党的监督。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简述国民党时期的特殊刑事法庭。


正确答案: (1)为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设立的特殊审判机关。
(2)分两级:中央特种刑事法庭和各省特种刑事法庭。
(3)特种刑事法庭所作的判决,不准上诉和抗告。
(4)特种刑事法庭反映了法西斯专政的审判制度。

第10题:

简述国民党的“二五减租”。


正确答案: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本来就缺乏实施的措施。在他之后,国民党虽然抽象地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纲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抛开了其给农民以土地的内容,而仅把它化为减租的主张。在一些地区实施“二五减租”。
二五减租即减轻佃农田租25%,并规定正租之外不得有额外索求、农民正产品以外的副产品概不纳租以及地主不得随意撒佃等。对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积极作用的。它导致了自耕农的逐年增加,农村小学儿童激进,工商业以农民购买力增加而繁盛。这实际上是使中国的农业走上普鲁士的道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坚持推行这种改革的国家政权;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对这种改革的阻力不是过分强大;有较发达的工商业能吸收农村改革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先决条件,在近代中国又都不具备。大地主本身就是国民党政权主要社会基础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对国民政府政策的制订和推行,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农村中封建统治势力根深蒂固,对减租以及限制封建特权的改革具有强大的、难以克服的阻力。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过少,工商业又不发达,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竞争,就会迫使农民宁愿接受较高的地租,从而使政府关于减租的规定成为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