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明代强调温补在养生与治病上重要性的医家名字、代表作及他们的主要学术主张。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明代强调温补在养生与治病上重要性的医家名字、代表作及他们的主要学术主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古代蒙学教材的种类、代表作及主要特点


答案:
解析:
(1)蒙学教材的种类及代表作: 一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包括读写训练)为主,其中也传授一些知识 和道理。流行最广的就是“三、百、千",即《三字 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是伦理道德教材。吸取流行的格言、谚 语,以白话文写成整齐押韵的警语,易诵易懂,有 四言、六言、杂言之分,流传较广的有南宋朱熹的 《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清李毓秀以学 规、学则形式编写的《弟子规》,也是主要进行道 德教育的课本。 三是综合知识类教材。这类教材介绍自然 知识、历史故事、人文典故等各科知识,《龙文鞭 影》和《幼学琼林》是这类教材中的代表作。 四是诗歌类教材。以《千家诗》《神童诗》为 代表,所选的多为名篇,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 适合儿童朗读、背诵。 五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材。以宋代方 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内容涉及天文、地理、 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 (2)蒙学教材的特点: 虽然古代蒙学教材都渗透着浓郁的封建伦 理纲常说教,但是从教材的编撰角度来说,还是 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① 重视汉字的特点。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容 易组合成整齐、押韵的词组和短句,因此在编写 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便于儿童识字。 ② 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③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蒙学教材中多 用故事、常配有插图,使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并将 许多常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穿插其中,使儿童既 长知识又明事理。

第2题:

明清伤寒三派各自的学术主张是什么?每派主要的代表医家及著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错简重订派:认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由明末方有执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而后从其说者甚多,形成错简重订派。
其代表医家:
方有执,著有《伤寒论条辨》。
愈唱,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
张璐,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黄元御,著《伤寒悬解》等。
②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是指主张维护世传《伤寒论》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认为王叔和编次,仍为长沙之旧,不必改弦更张,而成无己的注释,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其引经析奥,实为诸注家所不胜。因此,世传旧本《伤寒论》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
其代表医家:
张遂辰,明代医家,著《张卿子伤寒论》。
张志聪,清代医家,张遂辰之高徒,著《伤寒论宗印》和《伤寒论集注》。
张锡驹,故其所著《伤寒论直解》。
陈念祖,清代医家,著《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和《伤寒医诀串解》等。
③辨证论治派:明清时期伤寒学派诸家中,有一些医家着眼于对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发挥。他们对错简重订和维护旧论的观点均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必在孰为仲景原著,孰为叔和所增方面争论不休,主张应当发扬仲景心法上下工夫,形成了伤寒学术研究中的辨证论治派。分为三派:
其一、以方类证,代表医家,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徐大椿,清代医家,著《伤寒论类方》。
其二、以法类证,钱潢,清代医家,著《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尤怡,清代医家,著《伤寒贯珠集》。
其三、分经审证,陈念祖为维护旧论的中坚,其对《伤寒论》的临床运用,采用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包诚,清代医家,著《伤寒审证表》。

第3题:

医家养生观主张以自身调节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为最高目标()。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试述中西汇通四位医家重要学术观点。


正确答案: 唐宗海: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一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论证中医并非不科学;中西医原理相通,并不矛盾;为维护中医,驳斥当时对中医的种种偏见,表现出重中轻西的思想和对西医的藐视;在汇通认识商厚古薄今。
朱沛文: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
恽铁樵: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
张锡纯: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

第5题:

试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或试述明清时期在创立温病学说中做出贡献的医家、代表作、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5人.吴有性,著《瘟疫论》,他系统的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为温病学说的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最大贡献是就瘟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指出戾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但是戾气的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
叶桂,著《温热论》。此书对温病学说的最大成就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指出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他建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这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辨证”的内容。
薛雪,著《湿热条辨》。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症候演变,审证要点和辨证论治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吴瑭,著《温病条辨》他将温病分为9种,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书中还有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
王士雄,著《霍乱论》、《温热经纬》。把霍乱区分为时疫和非时疫两类。,吧温病分为新感好伏邪两类。

第6题:

试述温病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医家及著作。


正确答案: (1)晋唐及以前时期的萌芽时期:此时期没有专门的著作,温病之病名、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于历代文献。温病与伤寒没有明确划分,温病仍隶属于伤寒范围。代表医家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有温热病之致病原因、发病原理、以及症状特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治温病方十首;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许多防治温病、温疫、温毒的简便药方,如太乙流金散。
(2)宋金元时期的发展成长时期:对温病的认识便开始从伤寒学说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学自成体系的开端。郭雍在《伤寒补亡论》强调,温病病因不限于冬伤于寒;元末医家王安道进一步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他在《医经溯洄集》中指出“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从认识上强调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3)明清时期的形成成熟时期。众多的医家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明末吴又可著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还有叶天士的《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薛雪《湿热病篇》、王孟英《温热经纬》及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等。

第7题:

试述喻昌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创见。


正确答案: 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专列“秋燥论”。在学说渊源上主要受刘河间的影响,因而能发挥病机未尽之义,补充《内经》病机之疏阙。理由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冬伤于寒,皆是伤主时之气,而秋主燥,却伤于湿,与理不合,只有六气配四时,才与五运不相背戾。他还从病理上论证“燥胜则干”,病在外皮肤皴揭,在内精血、津液枯涸。若燥气伤肺,遂成膹郁咳喘等症;对于燥病的治疗,他提出要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反对单纯以润滋燥,并制清燥救肺汤,对燥病的临床诊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8题:

试述明清外科三大家的主要代表医家、著作、学术观点。


参考答案:

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在治法上,主张内外并重,“消、托补”三法结合,设计制造了简单有效的医疗器械。书中有对颈部恶性肿瘤的最早记载。
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派”把外科病症分阴阳两类,认为“痈发六腑”,“疽发五脏”创制阳和汤,犀黄丸治疗属阴证的外科疾病。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心得派”。强调疡病同样须求本论治,求本之法有二,一是病因,二是辨证。采用紫血丹,至宝丹治疗热性痈疡和疔疮。


第9题:

明清时期妇科,儿科,针灸科有哪些代表医家及主要成就和学术特点?针灸按摩命运如何?


正确答案: 妇产科:王肯堂《女可证治准绳》武之望《济阴纲目》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对女科“肝郁”辩证论别有新意亟斋居士《达生篇》,特别提出了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
儿科学:薛铠著撰,薛己整理《保婴撮要》,特别重视母乳对婴儿身体与健康的影响;对于小儿调治则提出“未病则调治母乳,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万全《万密斋医书十种》,其中儿科著作有《幼科发挥》,按五脏主病系统论述了多种儿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另外还有《片玉新书》《育婴家秘》《痘疹心法》《片玉痘疹》)。他主张调理之法,一是“调母乳,节饮食”,二是用药和平,攻补当慎。主张“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观察到瘫痪、失语等惊风的后遗症。开创“玉枢丹”一方。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在整理中医学儿科文献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复正《幼幼集成》,作者反对“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说法。对于虎口三关脉纹,作者在原有基础上,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紫红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针灸科:高武《针灸聚英》(《针灸聚英发挥》)。曾设计铸造男、女童铜人各一座。杨济时《针灸大成》,书后附有《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
针灸的命运:1822年,清政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使得针灸疗法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在民间仍广泛地流传应用。
按摩的命运:“推拿”即按摩,是明代后期出现的名称。由于宋、金时期,政府医疗机构不设按摩科,使得按摩术的发展受到抑制。元末明初,太医院开始重设按摩科,为按摩学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清代按摩术的一大特点是把按摩手法扩大到正骨的治疗领域,形成了所谓“正骨八法”。

第10题:

试述明代强调温补在养生与治病上重要性的医家名字、代表作及他们的主要学术主张。


正确答案: 薛己,《内科精要》,是我国医学史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他注重脾胃虚损证,又重视肾中水火与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胃并举,注重温补。
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药物。
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和“肝肾同源”。重视脾肾互济同治。
赵献可,《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