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题目
问答题
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明清时期一个著名戏曲作家的主要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关汉卿
(1)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2)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3)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4)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著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关汉卿卓越的艺术修养,使杂剧的战斗性和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关汉卿剧作所表现出的纯熟的语言艺术,是杂剧作为代言体的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这也是关汉卿对元代剧坛的一个突出贡献。

第2题:

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正确答案:欧洲作曲家广泛运用中国音乐素材或题材创作富有东方情调的音乐作品。中西方在音乐作品上相互沟通交流。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等等这些事情,都让不同国家相互交融。中国也吸收到别的国家的文化,音乐精髓。

第3题:

明清与隋唐相比,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各方面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0分)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相似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的政策、民族友好团结。
    (2)新特点:农业上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手工业规模扩大了,分工更细了,并在某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十分繁荣,但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阻碍。
    (3)本质问题: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第4题:

请简述我国戏曲艺术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


正确答案:我国戏曲萌芽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西周晚期,在贵族阶层中开始出现专供其娱乐享用的艺人——“优”。秦汉以来,由格斗竞技头戴牛角相抵而发展起来的角抵戏开始盛行,后成为“百戏”中常见的一种表演方式。进入唐代以后,歌舞戏和参军戏开始兴盛。参军戏与民间歌舞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演时有歌有舞,还有乐器伴奏。唐代宫廷还专设训练歌舞艺人的演艺场所,名叫“梨园”。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在梨园指导,因此被奉为戏曲界的始祖。唐代兴起的歌舞小戏,呈现出故事性歌舞向成熟戏剧形式转换的过渡性特征。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杂剧”含意与汉魏时代的“百戏”相似,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表演。两宋之时,由于商业经济兴盛陆续产生了瓦舍和勾栏,“杂剧”就逐渐成为诸多新型表演样式的专称。宋都南迁后,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的南戏(南方杂剧)在南方兴起。与此同时,在金人统治的北方,与宋杂剧相类似的戏剧形式“院本”也在流传。宋金杂剧、院本,至宋末元初时,已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戏曲样式。进入元代后,由于元代杂剧继续发展,不仅诞生许多剧作大家,还留下来丰富的剧目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首次形成一个戏曲发展的高潮,故又被专称为“元杂剧”。入明以来,“传奇戏”开始繁盛,就是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离奇传说。至明代中期,传奇戏唱腔音乐总体上已形成“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并行流传的格局。入清后,全国各地声腔串唱传奇剧目逐渐增多,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梆子腔”“西皮腔”“二黄腔”等。其中梆子腔和由西皮腔、二黄腔合成的“皮黄腔”,采用了与“曲牌联套体”完全不同的新体式——“板式变化体”,从此奠定了中国戏曲剧种音乐两大结构体式——“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持续创新发展新格局。例如,清初时的皮黄腔留存于京都后,成为京剧的主要腔调;留存广东后,成为粤剧的主要腔调。清代中晚期,各地流传的一些民间歌舞表演和说唱艺术表演品种,受各地成熟戏曲剧种表演结构样式的影响,开始陆续兴起以民间歌舞音乐为基本腔调的花鼓戏、花灯戏、秧歌戏、采茶戏等样式和以民间说唱音乐为基本腔调的道情戏、滩簧戏、曲子戏等,从而又从另外的声腔来源路径开辟出一种新兴戏曲剧种再生的发展道路。由此,清末时期的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即全面地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大约相继积累有三百个剧种,并一直延续发展留存于近现代。

第5题:

简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一、虚拟的时空环境。
西方的话剧要求真实的表现生活,因此,演员的表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即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环境,人物的表演离不开实有的环境,布景都必须跟现实生活中的一样真实。中国的戏曲不是这样,它没有固定的环境,时间和空间灵活自由,完全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所谓“虚拟”,就是以虚代实,就是想象和写意。台上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演员出场以前,观众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只有演员出场以后,由剧中人通过“唱”或“念”作出交代,观众才动用自己的想象,进入剧中的时空境界。在中国戏曲中,“车非车,马非马”,都只是象征性的虚拟。如果要转换时空,也不用像话剧那样把幕拉下来,而是剧中人在舞台上走一个圆生,就算展开了一个新的环境。这种时空效果,连提倡戏剧“间隔效果”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也惊叹不已。如闽剧《拜月亭》中写蒋世隆兄妹和瑞兰母女四人逃难失散,四人各自在不同的地点寻找亲人,他们同时在台上边唱边走着∞字形,彼此却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观众却完全理解剧中的情景,这正是对舞台时空无限自由的运用,没有虚拟的手法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等地点的转移,也要依靠虚拟的表演动作来表现。因此,这种高度简练、泼墨写意式的虚拟手法,是中国戏曲的最大特点。
二、严格的表演程式。
中国的艺术都是虚实结合,虚中有实。戏曲的虚拟依据于一定的生活真实,而虚拟的表演又不能没有规范,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规范,就是表演程式。它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形式结构。它跟生活有距离,但有的近,有的远,有的虚,有的实。如开门关门的表演,虽然做一个开关的动作就可以,但必须是在什么地方关,就在什么地方开;上楼下楼也一样,上时迈几步,下时也必须迈几步。这就是程式的严格性。如《三岔口》描写两个英雄在黑夜里搏斗,灯光如昼的环境是虚拟的,但演员表现的紧张心情和蹑手蹑脚的探察动作是真实的,一举一动都是程式,都是虚拟环境中的表演程式。就算姑娘穿针引线,不用真实的针和线,但必须先引后穿,不得违背生活中的真实。因此,戏曲的程式,既是严格的程式,又是虚拟的程式。它好比是一首中国古典诗词,虚拟是创造意境的手法,程式是创造韵味的格律,是互相结合的。
三、夸张的艺术形象。
一切艺术都有夸张,戏曲也不例外。但戏曲的夸张主要在形象。比如脸谱就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忠义、宽厚的人用红脸,正直、严肃的人用黑脸,稳重、正义的人用紫脸,内有心计的人用黄脸,桀骜不驯的人用蓝脸,勇猛、暴躁的人用绿脸,奸诈、多疑的人用白脸,滑稽可笑的人用丑角脸,等等,但这种夸张又不能有随意性,它已经具有某种规定性,各个人物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画。又如髯口(假胡须),分做三(三绺胡子)、满(满口胡子)、扎(露嘴的吊口胡子)三大类别,有的有一尺来长,实际生活中怎么会有这种胡子呢?佩带髯口不光是为了表示年龄,更是为了艺术表演,如生角演员的“捋髯、甩髯”和净角演员的“撕髯”,都可表现情绪。至于表演方面的夸张更为明显。舞台上的笑,不是生活中的哈哈大笑;舞台上的哭,也不是生活中的嚎啕大哭;舞台上杀人也不是真正的杀,生活中的丫环也不必像舞台上那么蹦蹦跳跳。

第6题:

明清与隋唐相比,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各方面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正确答案: (1)相似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的政策,民族友好团结。
(2)新特点:农业上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手工业规模扩大了,分工更细了,并在某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十分繁荣,但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阻碍。(3)本质问题: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第7题:

明清戏曲艺术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正确答案:开创了南曲为主体的戏曲时代,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戈阳腔,成为四大声腔。各种民间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明代中期直至清代初期,昆曲一枝独秀,清初直至中期,乱弹时期取代了昆曲。这一时期的戏曲发展大致经历了由乱弹诸强出现直至与雅部昆曲激烈争胜并取得绝对优势,最后形成我那个各大声腔系统和各种大型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京剧则成了国粹。

第8题: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由此而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
①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地农民开垦出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40%。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甘薯等不断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性生产区域。
(2)影响:
①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使边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增长。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特点”,要从明清两个时期分别概括,然后列出史实说明。切记不能罗列史实概括不出特点。第②问中的“影响”应从“特点”着手去分析影响。

第9题:

概括明朝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后果怎样?


正确答案: (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2)趋势: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3)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4)后果: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

第10题:

怎样认识综合艺术包括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主要种类的特点。


正确答案: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代悲喜剧”等。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历史最悠久的戏剧艺术之一,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