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影像学表现正确的是()

题目
多选题
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影像学表现正确的是()
A

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

B

多见于长骨干骺端

C

好发于骨骺

D

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

E

典型者,病灶呈明显膨胀性囊状透亮区,外观似吹泡状改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哪些?应与哪两个疾病鉴别?


正确答案:临床特点:间歇性局部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缓解。影像学表现如下:
X线:任何骨均可发病,以胫骨和股骨多见,偶见于颅骨。X线下据受累部位大致可分为皮质型、松质型和骨膜下型,均表现为瘤巢所在部位的骨破坏区以及周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骨硬化,骨质破坏区直径一般<1.5cm,常可见瘤巢内的钙化或骨化影。
CT: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
MRI:肿瘤未钙化的部分在T1WI上呈低到中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肿瘤周围的骨髓和软组织常有充血和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并可有一定程度的强化。部分肿瘤甚至伴有邻近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症。
应鉴别的疾病为:①骨皮质脓肿。②硬化性骨髓炎。③应力性骨折(疲劳骨折)。

第2题:

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影像学表现正确的是()

  • A、好发于10~20岁青少年
  • B、多见于长骨干骺端
  • C、好发于骨骺
  • D、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
  • E、典型者,病灶呈明显膨胀性囊状透亮区,外观似吹泡状改变

正确答案:A,B,D,E

第3题:

简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和影像学表现。


正确答案: 病理改变:病灶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其中充满可流动的暗红色血液,在血池囊壁之间为柔软而易碎的肉芽肿样组织。其病灶的固体成分占所有病灶的不到一半,但也偶有均由固体成分组成(称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实性变异)。
影像学表现:
X线:好发于长骨干骺端,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跟骨、耻骨、锁骨和掌骨等皆可发病。病灶呈显著膨胀的囊状透亮区,可位于骨干的中央,也可偏心生长。其外侧为由骨膜形成的薄骨壳。囊内有或粗或细的骨小梁状分隔或骨嵴,使病变成皂泡状外观。病灶可向横的方向扩展,也可沿骨的长轴生长。发生在脊椎者,有长骨病灶的特点,当发生压缩骨折后则失去特点,如同时发现附件膨胀性病变则有助于诊断。
CT:病变多呈囊状膨胀性骨破坏,骨壳非薄,破坏区内一般可见多个含液囊腔,并可见液-液平面。囊腔间隔为软组织密度,并可见钙化或(和)骨化。增强扫描囊间隔强化而显示更清晰。
MRI:液-液平面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需在检查前保持不动10分钟。T1WI上层一般为高信号,可能为浆液或高铁血红蛋白;下层为低信号,可能是因有含铁血黄素成分。

第4题:

多选题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主要区别有()
A

血腔样结构

B

可见成骨

C

影像学可见皮质破坏伴软组织包块或骨膜反应

D

影像学可见液平面

E

病理组织学见异型瘤细胞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MR影像上常可见到液-液平面的病变是()

  • A、骨母细胞瘤
  • B、骨样骨瘤
  • C、内生软骨瘤
  • D、骨软骨瘤
  • E、动脉瘤样骨囊肿

正确答案:E

第6题:

MR影像上常可见到液一液平面的病变是()

  • A、骨样骨瘤
  • B、骨母细胞瘤
  • C、动脉瘤样骨囊肿
  • D、骨软骨瘤
  • E、内生软骨瘤

正确答案:C

第7题: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最主要区别有()

  • A、血腔样结构
  • B、可见成骨
  • C、影像学可见皮质破坏伴软组织包块或骨膜反应
  • D、影像学可见液平面
  • E、病理组织学见异型瘤细胞

正确答案:C,E

第8题: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表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表现为:①平扫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膨胀性改变,破坏区内可为均匀的软组织密度,CT值多为40~70HU。②可有程度不同的骨化影,呈斑片状,条索状,多松散不成形。③也可有致密清晰的骨性间隔,多数病变骨皮质膨胀,膨胀骨皮质可中断或少部分中断。④有时可见出血所致的囊内液面即所谓的液-液平面,可随体位改变,液面下部较上部密度高,此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第9题:

问答题
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哪些?应与哪两个疾病鉴别?

正确答案: 临床特点:间歇性局部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缓解。影像学表现如下:
X线:任何骨均可发病,以胫骨和股骨多见,偶见于颅骨。X线下据受累部位大致可分为皮质型、松质型和骨膜下型,均表现为瘤巢所在部位的骨破坏区以及周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骨硬化,骨质破坏区直径一般<1.5cm,常可见瘤巢内的钙化或骨化影。
CT: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
MRI:肿瘤未钙化的部分在T1WI上呈低到中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肿瘤周围的骨髓和软组织常有充血和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并可有一定程度的强化。部分肿瘤甚至伴有邻近关节积液和滑膜炎症。
应鉴别的疾病为:①骨皮质脓肿。②硬化性骨髓炎。③应力性骨折(疲劳骨折)。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改变和影像学表现。

正确答案: 病理改变:病灶主要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其中充满可流动的暗红色血液,在血池囊壁之间为柔软而易碎的肉芽肿样组织。其病灶的固体成分占所有病灶的不到一半,但也偶有均由固体成分组成(称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实性变异)。
影像学表现:
X线:好发于长骨干骺端,60%~75%发病于股骨上端、椎体及附件。跟骨、耻骨、锁骨和掌骨等皆可发病。病灶呈显著膨胀的囊状透亮区,可位于骨干的中央,也可偏心生长。其外侧为由骨膜形成的薄骨壳。囊内有或粗或细的骨小梁状分隔或骨嵴,使病变成皂泡状外观。病灶可向横的方向扩展,也可沿骨的长轴生长。发生在脊椎者,有长骨病灶的特点,当发生压缩骨折后则失去特点,如同时发现附件膨胀性病变则有助于诊断。
CT:病变多呈囊状膨胀性骨破坏,骨壳非薄,破坏区内一般可见多个含液囊腔,并可见液-液平面。囊腔间隔为软组织密度,并可见钙化或(和)骨化。增强扫描囊间隔强化而显示更清晰。
MRI:液-液平面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一般需在检查前保持不动10分钟。T1WI上层一般为高信号,可能为浆液或高铁血红蛋白;下层为低信号,可能是因有含铁血黄素成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