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讲解鲁迅“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时,引导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下列不是鲁迅作品集的是(  )。

题目
单选题
教师在讲解鲁迅“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时,引导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下列不是鲁迅作品集的是(  )。
A

《朝花夕拾》

B

《故事新编》

C

《彷徨》

D

《故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借助其中的作品讲解鲁迅的语言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纪念刘和珍君》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藤野先生》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对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中有关鲁迅散文语言风格的认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分别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作为鲁迅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语言艺术特色主要有:

1.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3.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4.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5.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

6.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7.文集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

8.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在这其中塑造的人物当中可以较好地找到鲁迅所具有的独特人格之美。自由、洒脱、随性,但是却又将自己所欲表达的内容成功地蕴含在了文章中的每一个角落。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选项,依次辨别即可判断出答案。

A项:《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虽为散文,但其语言特色主要为:语言矛盾中的强烈情感、转折句的使用。此文也并不属于《朝花夕拾》。与题干相符,当选。

B项:《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此文选自《朝花夕拾》,可作为教师导读文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此文选自《朝花夕拾》,可作为教师导读文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此文选自《朝花夕拾》,可作为教师导读文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2题: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推荐阅读其他杂文,下列适合的是()。


A.《华盖集》《坟》《而已集》《彷徨》

B.《华盖集》《坟》《而已集》《野草》

C.《呐喊》《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

D.《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编》

答案:D
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彷徨》《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坟》《而已集》均是鲁迅的杂文集。

第3题: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教授《〈呐喊〉自序》一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纪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习《〈呐喊〉自序》,并做初步的鉴赏。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
B.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的理念
C.课前阅读的篇目虽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能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D.教师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对教师自我评价中教学反思的分析。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A项:从题干中“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和“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可以看出,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的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该教师的备课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题干中先是提到了教师的准备包括对作者的深入研究,接着预测了学情,让学生对鲁迅的其他作品预习品读体现了作品对话,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药》《纪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都与将要学习的《〈呐喊〉自序》有关,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分析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在教师设计的预习作业中可以看出,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分析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4题: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的选文包括《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B、胡适的《我的母亲》
  • C、鲁迅的《故乡》
  • D、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正确答案:C

第5题: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惨案中的遇害者。


正确答案:“一二九”

第6题:

教师在讲解鲁迅的《祝福》时,某学生总结了关于《彷徨》的其他作品,下列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
B.《弟兄》
C.《高老夫子》
D.《离婚》

答案:A
解析:
A选项,《社戏》选自《呐喊》,综上,A选项正确。B、C、D选项,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彷徨》收入11篇:《在酒楼上》《祝福》是《幸福的家庭》;《孤独者》《伤逝》令人同情;《长明灯》下《高老夫子》被《弟兄》《示众》,只因偷《肥皂》导致《离婚》事件,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7题:

作者、作品及作品中人物不相配的一项是(  )。

A.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刘和珍
B.曹禺,《雷雨》,鲁大海
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D.罗贯中,《促织》,成名

答案:D
解析:
《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出自《聊斋志异》。

第8题:

导读《朝花夕拾》时,教师借助其中的作品讲解鲁迅的语言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记念刘和珍君》
B、《阿长和(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藤野先生》

答案:A
解析:
《朝花夕拾》散文集里有《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不包括《记念刘和珍君》。

第9题: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 A、《阿Q正传》
  • B、《狂人日记》
  • C、《祝福》
  • D、《纪念刘和珍君》

正确答案:B

第10题:

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写人记事散文,以下合适的是()。

  • A、《小狗包弟》
  • B、《祝福》
  • C、《沉沦》
  • D、《包身工》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