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题目
问答题
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备课方式、授课方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和科研方式上。
(1)备课方式的变革
计算机备课方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概括地说它是灵活的、便于更新的,并且是多媒体的。计算机备课可分为两种不同方式:
①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编写和修改教案。
②利用演示讲稿软件(如PowerPoint)编写和修改“电子教案”
它能方便地把讲课用的大纲内容与辅助文字、图形、动画等构成的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相结合,加上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插入超级链接,组成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用的电子演示教案,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
(2)授课方式的变革
计算机参与的授课方式,是在有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根据不同的硬件设备条件,有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①在大屏幕演示教室里授课
其设备主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与之相连的大屏幕投影仪,附加其他的辅助设备(如遥控鼠标、电子教鞭)。教师使用电子教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把要显示给学生看的内容投影(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到大屏幕上。
②在多媒体教室里授课
其设备主要有一台教师机和几十台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相连的计算机,有的还配有大屏幕投影仪。上课时每个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课堂上学生边看边练,教师在这样一个实验室气氛比较浓的环境里授课,有利于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3)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可以通过CCAI课件复习和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点播重新聆听老师上课的实况;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学习汉语,并通过网络电话、电视会议系统与教师交流。
(4)考试方式的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考试方式会从有纸化发展到无纸化,从无纸化发展到无盘化(网上进行)。人们再也不用为参加HSK考试而奔波于城市与城市之间,也不必等上很长时间才知道是否通过了此次考试,成绩单甚至可以当时领到,因为阅卷是在计算机或网上进行的,不但减少了误差,还可以做到快捷。随着汉语口语水平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成功,客观、准确、快捷的汉语水平考试体系终有一天会实际应用。
(5)科研方式的变革
在数字化时代,Internet不仅是当前最大的国际互联网,也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研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在Internet中建立和连接的各类大型和专业数据库进行文献存储和检索,互相交流学术思想,通过Internet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现在,国内外许多科学技术出版社都要求以Internet方式(e-mail或FTP等)投稿,发表学术论文或参与讨论。网上查询则可以随心所欲,不但速度快,还可以得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对语言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观测和快速、准确的分析统计,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语文学科来说,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力度,就意味着必须完成如下任务,以下选项有误的是:()

A.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握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B.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语文课程建设。

C.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D.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所难以解决好的问题。


参考答案:A

第2题:

保育员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3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语文学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

A、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手段的应用

B、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力度

C、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变化

D、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外国学生识词的能力。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为什么要引入缓冲技术?


正确答案: (1)缓和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减少对CPU的中断次数.
(3)提高CPU和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第6题:

电化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A、现代媒传技术

B、现代教育技术

C、教学设计技术

D、现代媒体技术


正确答案:B

第7题:

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就不同于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各少数民族同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并沐浴着中华文化,在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中,由于民族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难就要小的多,而外国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各国之间特别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就造成了对汉语的理解学习和运用错误,甚至产生文化冲突,因此,与语言交际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对外汉口与教学的课程包括文化对比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含义。第二语言学习一般是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和文化意识已经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一差异给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造成的文化不适应症都需要我们在课程中予以重视和解决。实际上,第二语言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内容的教学。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前提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责无旁贷。

第8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的理论和实践。

A、教学过程

B、教学优化

C、教学资源

D、教学结果


参考答案:B

第9题:

为什么要引入缓冲技术?其实现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引入缓冲技术的理由:
1、改善中央处理器与外围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协调逻辑记录大小与物理记录大小不一致的问题。
3、提高CPU和I/O设备的并行性。
4、减少I/O对CPU的中断次数和放宽对CPU中断响应时间的要求。
缓冲技术实现的基本思想:
当一个进程执行写操作输出数据时,先向系统申请一个输出缓冲区,将数据高速送到缓冲区。若为顺序写请求,则不断把数据填到缓冲区,直到它被装满为止。此后,进程可以继续它的计算,同时,系统将缓冲区内容写到I/O设备上。
当一个进程执行读操作输入数据时,先向系统申请一个输入缓冲区,系统将一个物理记录的内容读到缓冲区中,根据进程要求,把当前需要的逻辑记录从缓冲区中选出并传送给进程。

第10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什么我们倾向于师生关系“单中心”,赞成以学生为中心?


正确答案: 1、从教学过程上看,学生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着;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对象,是主体实现目的的必要手段;教师则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过程中必要的设计者、引导者、解惑答疑者——也即助体——而存在的,本质上讲,教师的作用就是辅佐主体(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2、从教和学的关系上来看,“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必然要由“学”体现出来。“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的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
3、从内外因上看,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条件都是外因,没有内因的能动作用或活动不符合主体的要求,再好的外因也起不了作用。
4、从教学原则体系上看,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等;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化的课堂;也才能更有利于语言学习规律和习得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