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题目
问答题
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看待汉碑和汉简的书法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制作的材料不同,书写的内容不同,形制不同,书写者的身分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汉碑是经人“书丹”上石,然后再由刻工再现书写的字迹。经过了近两千年,流传至今的汉碑文字早就不是书写时的原貌了,它既有刀斧刻凿的损益,又有因风雨侵蚀而剥落和人为的磨损,故看起来觉得纯朴苍劲,古意充溢,富有金石趣味;而汉简是当时人书写的墨迹,埋藏在地下多年,现在发掘出来,损蚀不大,完全存留了当时书写文字的原貌,笔情墨趣,分外生动。
汉碑所书的文字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纪事立传,法律经典等官方文字,因而在书写时必须是庄重严肃,一丝不苟;而汉简所书的文字内容,或是抄书写文,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碑的书写者,一般是当时有名的善书官吏,所写的字必须是典雅的官方文体;而汉简的书写者,大都是民间的无名氏,所写的字也是民间流行的俗书体。汉碑的文字是书写在崖壁上或碑石上,书写的面积大,字体亦大,在章法布局上应规入矩,工整端庄,严谨慎重,大方统一;而汉简的文字是写在细长的竹木简上,所写的字亦小,在受简面狭小的限制下,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远,错落有致,随意挥洒,精妙多姿。
汉碑的文字绝大多数是隶书,字形呈扁方形,篇章行距大都是横宽竖窄。其书虽受规矩所限,但由于书写者的气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先后不同,仍表现出精细、飘逸、厚朴、高古、奇纵等风格;而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俱有,字形大小、长短、正斜、肥瘦不等。由于属于民间俗书体,顺应了文字由繁入简、避难就易的演变规律,它和汉碑相比,有更多各种不同的风貌和格调,可谓千姿百态、洋洋大观。
通过汉碑和汉简的对比,使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点。总的而言,汉碑比汉简更具有浑厚、严谨、精练、雄放、峻落的艺术特色;汉简比汉碑更显露出有稚拙、率意、疏朗、自然、奔放的艺术美。汉碑到了后期,受了上层统治者规范化、标准化的影响,艺术性逐渐没落。但汉简却不同,因它是俗书体,书写者又是民间的无名氏,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而仍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使书法呈现出丰富多姿,风格各异,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渡书体——汉简。

第2题: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怎样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美。


正确答案:作为实用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但是,一般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是供人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许多动人的诗词歌赋,是凭借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多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有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可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诗词、戏剧、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所以欣赏中国古典园林,不但要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还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中国园林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由于中国古典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藏,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第3题:

怎样理解书法艺术中的“个性”?对书如其人应怎样理解?


正确答案: 艺术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爱好等精神因素转化为物质形式的过程。这个形式是作者本人所独有的,是作者本人个性的体现。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别人是不可重复的,“书如其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书如其人”,书法艺术才呈现出千姿百态争相竞艳的局面,从而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爱好。
书法艺术的个性,也就是书写者的个人风格,其表现为书法的整体面貌,是作者思想、经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以及师承家学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一个人的个性,在各方面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选择碑帖的时候,选此或选彼,便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个性。在临写过程中,也因个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这是很有道理的。试想一个轻浮的人,说话、举止、待人接物轻浮,对待书艺也必然轻浮,那能写出稳重沉着的书法呢!个人风格是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就像写文章和讲话时苦思冥想选择能够贴切而充分地表达思想的语句一样。一旦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便意味着风格的形成和成熟。自我的个性表现得越充分,风格也就越鲜明,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越强。
作为社会的一员,生活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地探索时代的脉搏而力求与之同步时,才真正称得起新风格。那种把个性理解为超越必备的基本功,或者可以不受任何规律制约的任意造作的“新”形式,如同造句可以不理解词意,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新词一样,是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取得共鸣的,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和风格了。
以上所谈,人的个性决定着书法的个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法的个性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个性,也就是所说的“潜移默化”,所以用书法陶冶性情也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里又一次告诉我们,选择范本的重要性。

第4题:

问答题
怎样看待汉碑和汉简的书法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制作的材料不同,书写的内容不同,形制不同,书写者的身分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汉碑是经人“书丹”上石,然后再由刻工再现书写的字迹。经过了近两千年,流传至今的汉碑文字早就不是书写时的原貌了,它既有刀斧刻凿的损益,又有因风雨侵蚀而剥落和人为的磨损,故看起来觉得纯朴苍劲,古意充溢,富有金石趣味;而汉简是当时人书写的墨迹,埋藏在地下多年,现在发掘出来,损蚀不大,完全存留了当时书写文字的原貌,笔情墨趣,分外生动。
汉碑所书的文字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纪事立传,法律经典等官方文字,因而在书写时必须是庄重严肃,一丝不苟;而汉简所书的文字内容,或是抄书写文,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碑的书写者,一般是当时有名的善书官吏,所写的字必须是典雅的官方文体;而汉简的书写者,大都是民间的无名氏,所写的字也是民间流行的俗书体。汉碑的文字是书写在崖壁上或碑石上,书写的面积大,字体亦大,在章法布局上应规入矩,工整端庄,严谨慎重,大方统一;而汉简的文字是写在细长的竹木简上,所写的字亦小,在受简面狭小的限制下,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远,错落有致,随意挥洒,精妙多姿。
汉碑的文字绝大多数是隶书,字形呈扁方形,篇章行距大都是横宽竖窄。其书虽受规矩所限,但由于书写者的气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先后不同,仍表现出精细、飘逸、厚朴、高古、奇纵等风格;而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俱有,字形大小、长短、正斜、肥瘦不等。由于属于民间俗书体,顺应了文字由繁入简、避难就易的演变规律,它和汉碑相比,有更多各种不同的风貌和格调,可谓千姿百态、洋洋大观。
通过汉碑和汉简的对比,使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点。总的而言,汉碑比汉简更具有浑厚、严谨、精练、雄放、峻落的艺术特色;汉简比汉碑更显露出有稚拙、率意、疏朗、自然、奔放的艺术美。汉碑到了后期,受了上层统治者规范化、标准化的影响,艺术性逐渐没落。但汉简却不同,因它是俗书体,书写者又是民间的无名氏,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而仍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使书法呈现出丰富多姿,风格各异,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楷转化的过渡书体——汉简。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怎样进行旅游景观的欣赏?

正确答案: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查看有关资料、保持一定的节奏。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郑道昭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意义怎样?


正确答案:正如王羲之的“书圣”之名主要是因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郑道昭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太基山的三十多种魏碑摩崖刻石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文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真、行、草各体具备且渐趋成熟完美,书体风貌变化丰富,由隶书向楷书变化的轨迹明显。郑道昭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从中原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从道家思想、儒家学说和佛教经义的相继出现并互为消长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博采百家而熔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心随境变、字书心声、随和自如、面貌风格万千的书法艺术体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书为:“高气秀韵,馨芬溢目”、“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搓,令人想象无尽”。从书法点画形态及组合技法上,方、圆、肥、瘦、长短、大小、宽博、紧凑等,无不具备;从风格面貌上拙厚、劲秀、庄穆、飘逸、雄浑、儒雅等,各呈灿烂。从书体递变轨迹上,有的如刚从隶字脱胎而出的“二爨碑”和《嵩高灵庙碑》,有的似魏碑发展中期的《龙门造像记》和部分北魏墓志,有的可和楷书技法风貌已臻化境的后期名碑如《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等相佶伉。不饰夸张地说,看完郑道昭的石刻书法,几乎等于看完一幅完整的由隶书到真书演变的渊流图。尽管目前有部分人对郑道昭书法的全部面貌尚不了解,有人对云峰诸山刻石的书法成就及作者本人尚肯定不够,但随着传播媒介的畅通,北朝书圣郑道昭的名字将越来越为书法界、文化界所熟悉、所敬仰。

第7题:

问答题
文学批评和文学欣赏关系怎样?

正确答案: 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密不可分。批评是以欣赏为基础的。人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 过程中,获得了审美感受,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书法艺术欣赏主体的素质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注重对历代书法名家名品的欣赏
2.了解书法家的背景能
3.掌握必要的文字学知识
4.感受作品的意境

第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书法艺术中的“个性”?对书如其人应怎样理解?

正确答案: 艺术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爱好等精神因素转化为物质形式的过程。这个形式是作者本人所独有的,是作者本人个性的体现。个性是一个人所特有,别人是不可重复的,“书如其人”也就是这个意思。正是“书如其人”,书法艺术才呈现出千姿百态争相竞艳的局面,从而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爱好。
书法艺术的个性,也就是书写者的个人风格,其表现为书法的整体面貌,是作者思想、经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以及师承家学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一个人的个性,在各方面都会自然地流露出来。选择碑帖的时候,选此或选彼,便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个性。在临写过程中,也因个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这是很有道理的。试想一个轻浮的人,说话、举止、待人接物轻浮,对待书艺也必然轻浮,那能写出稳重沉着的书法呢!个人风格是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就像写文章和讲话时苦思冥想选择能够贴切而充分地表达思想的语句一样。一旦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便意味着风格的形成和成熟。自我的个性表现得越充分,风格也就越鲜明,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越强。
作为社会的一员,生活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地探索时代的脉搏而力求与之同步时,才真正称得起新风格。那种把个性理解为超越必备的基本功,或者可以不受任何规律制约的任意造作的“新”形式,如同造句可以不理解词意,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新词一样,是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取得共鸣的,自然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和风格了。
以上所谈,人的个性决定着书法的个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书法的个性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个性,也就是所说的“潜移默化”,所以用书法陶冶性情也是自古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里又一次告诉我们,选择范本的重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书法艺术中的“节奏”和“韵律”是怎么产生的,怎样理解和把握?

正确答案: “节奏”指强弱、缓急或长短等现象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常用于音乐之中。事实上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有了它,便悦耳动听;失去它便成为单调或乱嘈嘈的燥音。大自然有了它,一年四季春花秋实,一旦失去协调,人们便会生病,庄稼就会遭殃……“节奏”之于书法,如长短、轻重、缓急等等,在点画、结体、章法中无处不在。先说点画,每一点画的起笔、运笔、收笔、提按,行笔的快慢都有一定的节奏。譬如运锋起笔蹲驻蓄势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又略减慢,但比起笔要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最后一笔例外),就是如此快慢、轻重有节奏的反复,直至一字、一行、一幅的完成。由多笔构成的字虽然是每一点画动作节奏都是有规律的重复,但除了每一点画自身的粗细、快慢之变化外,点画与点画之间还有着相对不同的变化,如点、横、竖相对之迟,撇、捺、钩相对之疾,以及撇细捺粗等等。至于长短的变化更是不言而喻的事了。一字如此,字字如此的反复重复着。
笔画节奏感直接影响着结字的布白。笔顺的承接有了节奏感,笔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端正的楷书可以避免呆滞,流畅的草书可以避浮滑。从整行整幅来看,节奏的作用就要更加显明了,因此,也就更加重要。行草书尤其如此。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下列几种:断与连。行草书中的断与连,表现在一字的点画之间和字与字之间。由于草书笔画的相连往往以圆转的波浪线出现,这就使长短、缓急的节奏感给人强烈的印象和美的享受。王铎所书《禅寺波光》四字从整体看,前三字相连形成一个长而流动感较强的拍节,而第四字形成一个静而短的拍节。然而前字连中有断,后一字断中有连,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变化。粗与细。粗者重,细者轻。所以粗与细的变化,实际上也是轻与重的变化。吴镇所书《心经》就是很好的例子。墨色的浓淡枯润,也可以出现同样的效果,陆居仁《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就是一例。疏密、大小。这也是草书中最常运用的,怀素的《苦笋帖》,上段纵放而稀朗,下段聚集而稠密,节拍由长而短,收结十分自然。空白。实际上也是个疏密问题,不过这里主要是指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在连绵不断的草书中,有的在一段一段之间适当留出空白的间歇,好像唱歌时的短暂停顿。傅山的《读传灯诗轴》,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没有显著的区别,并且连绵不断,很容易失于单调。但它适当利用了小小的空白间隔,使三五字成段,从而加强了节奏感。变体。在杨维祯的《行书诗册》中,行草相间。由于字体的变化,形成方折与流转的缓急变化,节奏感十分清晰。
书法中的节奏形式远不止这些。应该指出,以上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才分别加以罗列,实际上,往往是综合加以运用的。
“韵”本指和谐的声音。用于书法中以指和谐而统一的用笔、笔意和节奏等。至于采取什么样的用笔、笔意和节奏,要由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意境来规定,从而通篇最终形成一种特定的气派、风度和格调,这也就是书法中所说的“韵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的环境中,文人集会的兴怀之作,节奏和平,韵味婉丽潇洒。颜真卿的《祭侄稿》,节奏由缓而急,直到最后不能自己,满腔义愤,尽倾于毫端纸上。“字为心画”,不同的节奏,形成了不同的韵律,从而表达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