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除覆盖评价范围外,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在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流段,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宜不小于(  

题目
单选题
对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除覆盖评价范围外,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在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流段,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宜不小于(    )。
A

100 m

B

500 m

C

1 000 m

D

1 500 m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的调查范围,除覆盖评价范围外,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在受回水影响的河流段,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

A.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的1/4
B.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的1/2
C.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的3/4
D.与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第2题:

调查范围:对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中包含氮、磷或有毒污染物且受纳水体为湖泊、水库时,()评价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整个湖泊、水库。

A.一级
B.二级
C.三级A
D.三级B

答案:A
解析:

第3题:

(2019年)某建设项目拟设排放口于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段,排放口上游河段背景调查适宜范围至少是( )。

A.500
B.800
C.1000
D.1500

答案:A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6.2.2,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段,排放口上游河段背景调查适宜范围至少500m。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建设项目为一级评价,拟将污染物排入湖泊,下列关于该建设项目评价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 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 5 km的扇形区域
B. 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 3 km的扇形区域
C. 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 2 km的扇形区域
D. 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 1 km的扇形区域

答案:A
解析:
5.3.2.1 一级、二级及三级 A,其评价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根据主要污染物迁移转化状况,至少需覆盖建设项目污染影响所及水域;
b) 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应满足覆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与消减断面等关心断面的要求;
c) 受纳水体为湖泊、水库时,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5km的扇形区域;二级评价,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3km的扇形区域;三级 A 评价,评价范围宜不小于以入湖(库)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为1km的扇形区域;
d) 受纳水体为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时,评价范围按照 GB/T19485 执行;
e) 影响范围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评价范围至少应扩大到水环境保护目标内受到影响的水域;
f) 同一建设项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废水排放口,或排入不同地表水体时,按各排放口及所排入地表水体分别确定评价范围;有叠加影响的,叠加影响水域应作为重点评价范围。

第5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下列关于直接排放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说法错误的是()。

A. 污染源排放量的核算水体为有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水体
B. 当受纳水体为河流时,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
位于排放口下游,与排放口的距离应小于3km
C. 直接排放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根据建设项目达标排放的地表水环境影响、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及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进行核算,并从严要求
D. 当受纳水体为湖库时,核算点位应不少于3个

答案:B
解析:
直接排放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应在满足 8.2.2 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要求:
a)污染源排放量的核算水体为有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水体;
b)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现状水质不达标的,包括本项目在内的区(流)域污染源排放量应调减至满足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
c)当受纳水体为河流时,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位于排放口下游,与排放口的距离应小于 2 km;受回水影响河段,应在排放口的上下游设置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与排放口的距离应小于 1 km。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应根据区间水环境保护目标位置、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及控制单元断面等情况调整。当排放口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在断面混合不均匀时,应以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作为评价依据;
d)当受纳水体为湖库时,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点位应布置在以排放口为中心、半径不超过 50 m 的扇形水域内,且扇形面积占湖库面积比例不超过 5%,核算点位应不少于 3 个。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点应根据区间水环境保护目标位置、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及控制单元断面等情况调整;
e)遵循地表水环境质量底线要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需预留必要的安全余量。安全余量可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受纳水体环境敏感性等确定:受纳水体为 GB 3838 Ⅲ类水域,以及涉及水环境保护目标的水域,安全余量按照不低于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点位)处环境质量标准的 10%确定(安全余量≥环境质量标准×10%);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标准为 GB 3838Ⅳ、Ⅴ类水域,安全余量按照不低于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点位)环境质量标准的 8%确定(安全余量≥环境质量标准×8%);地方如有更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按地方要求执行;

第6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预测内容包括()

A.取水口水质预测因子的浓度及变化
B.各污染物最大影响范围
C.河流、湖泊及水库的水力条件
D.排放口处污染物浓度

答案:A,B
解析:

第7题:

(2019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对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除覆盖评价范围外,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在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流段,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宜不小于()m

A.500
B.1000
C.1500
D.2000

答案:A
解析:

第8题:

在河流A的上游筑蓄水坝跨流域调水补给河流B的下游,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 )。
A.河流A的上游 B.河流A的中、下游
C.河流B的中、上游 D.河流B的下游
E.调水线路所穿越地区


答案:A,B,D,E
解析:

第9题: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水污染型建设项目向河流、湖库排放温排水引起受纳水体水温变化超过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且评价范围有水温敏感目标时,评价等级为()。

A.一级
B.二级
C.不低于二级
D.三级A

答案:A
解析:

第10题: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确定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范围可不考虑()。

A、河流规模
B、污染物类别
C、污水排放量
D、河流水质要求

答案:B
解析:
6-1.1.环境现状的调査范围,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査,能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和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6-1.2.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査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参考表4、表5、表6.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时可取调査范围略大,反之可略小)后决定。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