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本不想出来散步的。她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同意地点点头。她现在很听我的

题目
单选题
母亲本不想出来散步的。她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这样,才应该多走走。母亲同意地点点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  )。
A

母亲不喜欢散步

B

母亲很听我的话

C

我小时候不听话

D

我常陪母亲散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 19题。(16分)

我的母亲

胡适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一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③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

写了些什么?节选部分第②③段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正确答案:
①作者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母亲重重的责罚;②作者患眼疾,母亲想尽办法为其医治;?母亲与五叔的冲突。(4分)

第2题: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19题。(20分)

母亲,我是你儿子

①是母亲送我去读大学的。她没有出过门,却依然逞强:“有啥难,我曾经一个人走五十多里去逛庙会呢!”那是母亲走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一次出游,尽管她只字不提回来的时候怎样迷了路,天快亮了才摸索着回到家,见了等在门口的我,一下子就抱过我就哭了起来。当时是我努力地装作大人安慰她,她才抹掉眼泪,说:“我以为再也见不你了呢。”那一年,我12岁,却开始懂得,原来母亲也不总是那么坚强。

②但还是上路了。大部分的包都由我来提,瘦弱的母亲只拎了两个小包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坐上火车后,母亲已经很疲惫,才49岁的她精力明显不济。几年前父亲去世,她原本虚弱的身体因过重的劳累而每况愈下,但她在我面前依然努力第表现着顽强和能干,抢着洗衣做饭,抢着做一切她认为劳累但能体现她的价值的家务。现在,她执意不睡,要看着我们的几个大包,坚持说:“有妈在,儿子你放心睡就是,我熬两个晚上都行呢!”看着她一脸的疲倦和眼睛里的血丝,我骗她说:“开学还要测试英语听力,我再看会儿书,妈,你先睡,我们轮流看着。”她这才相信了,头歪到一边去,片刻,便起了轻微的鼾声。

③母亲这一觉睡了5个多小时,醒来后看见窗外微明的天,立刻满脸愧疚和不安。她小心翼翼地问我:“儿子,妈是不是真的越老越不中用了?怎么就睡得那么沉呢!”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安慰她:“晚上记忆就是好呢,学了很多东西,不愁考试了。”她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

④10个小时后,我们走出了上海火车站,被几个老乡接到学校,终于安顿好了,母亲突然小声地说:“咱请人家吃顿饭吧,让这些孩子帮这么多忙,多不好意思啊。”

⑤这是母亲第一次和这么多“有学问”的人同桌吃饭。尽管有儿子在身边陪着,她还是局促不安。我们让她多吃菜,她则慌乱地不知夹哪道菜。因为紧张,连筷子都弄掉了。(A)我赶紧取来一双新的,放在她的手里,然后在她的碗里高高地堆满她喜欢吃的菜,就像她在走亲访友时为我做的那样。

⑥第二天送母亲去车站,我特意打了电话让邻居在那边接站。一直到火车快开了,我才下来。透过车窗,我看见母亲头发蓬乱、灰白,眼睛红红的。车启动了,她别过脸去,不再看我,瘦削的脊背那么孤单。我突然间难过起来,然后疯了似的跑到车厢门口,对着要关门的乘务员大喊:“15号车厢靠门口第一个座位上的老人,麻烦您帮忙照顾,她没有出过门的!”看见乘务员淡淡地点头,我又拼命地高声喊:“我是她——儿——子——”

⑦话一出口,泪就跟着流下来。

⑧一个月后,我打电话回去,絮絮叨叨地给她讲大学里的趣事,她认真地听着,到最后,才突然插话:“儿子,妈坐火车去看你吧。”(B)我听了立刻就批她:“那怎么行,你一个人,我怎么放心?”“可是,儿子,妈真的想你了……”

⑨我才明白,母亲已经完全像个孩子。她知道陪儿子出行,带给他的只是麻烦;她知道坐火车去看儿子,或许让他担忧一路;她也知道儿子已是大人,可以不需要她就能自由地飞翔。可她依然想要给他带去这些烦恼,只是因为,一日日老去的她,对他的依恋是那样深。

⑩而这样的依恋,什么时候,岁月就从我手中接过,转交给了母亲?

选文标题有哪两层意思?(4分)


正确答案:
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交代两个主要人物),2分;表达儿子要成为母亲依靠的强烈责任感和决心,2分。(若回答:表达母子间的深情,可给1分。)此题共计4分。

第3题:

散 步

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 ①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⑶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 ② 过了一个严冬。

⑷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③ 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⑸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⑹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⑺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⑻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②我的母亲又 过了一个严冬。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着。

A.①无奈 ②度 ③铺

B.①高兴 ②拖 ③覆盖

C.①信服 ②熬 ③铺

D.①犹豫 ②熬 ③滋生


正确答案:C

第4题:


小蓉今年1 7岁,高二学生。小蓉严重厌学,看言情小说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和老师之间有严重冲突。小蓉的父亲是建设局的副局长,常年在外奔忙。小蓉从小由母亲带大,母亲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女儿身上。小蓉从初一开始就开始偷看母亲床头言情小说。但母亲对她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从小送她上各种补习班,要求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 5分,小蓉一直做得很好,小学时曾在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过奖,但进入高中后成绩却逐步下滑。在社会工作者与家庭的第一次面谈中,小蓉母亲提到她有几个不明白:一是女儿很聪明,所有教过她的老师都认为她聪明,但她的成绩现在却是全班倒数;二是她把所有心血都用在女儿身上,但女儿对她却越来越回避,有时干脆一连几天不理她,她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蓉的父亲则与小蓉母亲有同样的困惑。看到女儿对母亲那样,他很想管,但女儿根本不听他的,常常回嘴说:“小时候你都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管我?”有时实在看不过,想打女儿,但身高一米七的女儿却和他对打。更糟糕的是他每次一管女儿,妻子就护着,反过来责怪他,关于女儿的问题最后总是演变成一场夫妻间的冲突。


第二次面谈中,小蓉提到她觉得除了看小说,做什么都没意义。从小到大什么事都是母亲帮她决定,上补习班无论怎么不喜欢都得上;学习成绩一旦下降,母亲就给脸色;升初中时非要她考母亲希望她上的那个学校,她一点儿也不喜欢。长这么大她好像从没给自己做过主。她认为学习就是为父母学的,而父母让她学习好其实是为了她们的面子。她说现在不想这样了,她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上述两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奇怪。每个人说话都不看着对方,各说各的。母亲不停地诉苦,每当母亲这样,小蓉就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进入半睡眠状态;小蓉父亲则缩起身子,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小蓉母亲一看到这样就会越说越伤心,诉苦最终变成哭诉。


社会工作者决定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小蓉家庭提供服务。


[问题]


1.请根据上述案例提供的资料,对小蓉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估。


2.简述“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定义


3.根据预估,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确定治疗的目的和目标。





答案:
解析:

1.小蓉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①小蓉严重厌学,迷恋言情小说,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和老师有严重冲突。


②小蓉父亲常年在外,小蓉从小由母亲带大,与母亲关系很亲密,母女之间形成了纠缠的病态家庭关系,父女之间形成疏离的病态家庭关系;父亲教育小蓉时,母亲又会护着小蓉,这又形成了联合对抗的家庭关系。


③小蓉与父母沟通存在很大问题,对父母的用心存在很大误解。


④由于夫妻二人在女儿的教育方式上存在分歧,从而造成夫妻之间经常起冲突。


2.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米纽秦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是指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它的基本概念涉及:家庭系统、家庭结构、病态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


3.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焦点的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进入服务对象的家庭,了解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它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具体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某个家庭成员或者外部环境,忽视家庭成员交往方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针对本案例,社会工作者就要注重改变小蓉对母亲的误会。②改善家庭结构。家庭问题通常表现为家庭边界的不清晰,家庭成员之间或者过分疏远或者过分亲密。针对本案例,应该尽快改善小蓉家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③改变家庭错误观念。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期望、要求和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就要对小蓉的父母进行疏导,让她们试着去接受自己女儿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女儿的想法。


第5题: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2段)
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
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倒数第2段。
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
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
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要带点儿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教学实录选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让学生读得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

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

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

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A项,实录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的提问是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现。因此“分析内容有些少”说法错误;B项,“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表现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故B项说法错误;C项,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孙儿的爱,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形象分析上,故C项说法错误。本题正确答案当选D项。

第6题:

未成年代取父母存款是否合法?

我是邮政局的工作人员,三个月前一个14岁的女孩拿了一张她父母的定期存单(户名是她母亲的名字)来办理未到期支取业务,金额一万多。她提供了她母亲的身份证,和她自己的户口簿,并亲笔签字支取。现在才知道她是背着她母亲取了钱,然后离家出走了。现在她母亲要求赔偿,理由是她女儿是未成年,没有权力取这笔钱。请问,如果经法律程序的话,这种取款是否合法?


您好!
应该不可以的,未成年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

 

 

不合法,因为未成年,无民事行为能力。

 

 

第7题: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2段)

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们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倒数第2段。

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到“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么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文字教学实录选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让学生读的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
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
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
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在教学实施技能中对教学方法的分析。该片段当中主要采用的教学实施技能是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发可分为复习谈话法和启发谈话法。

A项:题干中教师引导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体谅到儿子的孝心。根据新课改提倡的的“自主探究”理念,当学生自主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总结,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不是分析的少,读的多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题干中教师虽然无范读,但是对学生有朗读指导。教师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做出了回答: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分析一家人之间的亲情,并不是单纯对于母亲形象的分析。

题干中教师提问,“她现在很听我们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通过教师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教学重点不是单纯对于母亲形象的分析,而是对于全家浓浓的亲情的体会。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的问题设计以引导性启发性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与题干相符,当选。

第8题:

某女结婚后一年父亲病故,她和母亲、三个弟弟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为了使母亲晚年生活得更好,她想把继承的遗产送给母亲,为此她必须()。

A.征得三个弟弟同意

B.征得丈夫的同意

C.征得母亲的同意

D.无需征求别人的同意


参考答案:B

第9题:

兰兰觉得她的家庭缺少温暖,特别是她的母亲好像只疼爱很乖巧的姐姐,并不疼爱她。她初中毕业后家里便要她外出打工,以供养家庭。在邻居的劝说下,兰兰勉强念完了高中,最后考上了大专。现在,兰兰已工作,但她对以前的事情仍然无法释怀,觉得她的家庭虽清贫,但其实也可以供她安心读书,不然她不会只考上一个大专而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她有强烈的自怜感及不平感。她的母亲经常说她脾气不好,没人敢娶她,对她不给予任何感情上的支持,所以,兰兰非常怨恨母亲,因为在家里缺少关爱,兰兰特别珍惜她与男友之间的感情,但由于男友对她的态度日渐冷淡,她提出分手。现在,她感到极为沮丧,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问题】
1.上述案例中,兰兰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兰兰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上述案例中,兰兰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男友分手而产生的沮丧心理
因为家庭缺少温暖,所以兰兰十分珍惜与男友的感情。但是,由于男友对她的态度逐渐冷淡,她忍痛提出分手,之后感到极为沮丧。
(2)对母亲的不公平态度非常怨恨,母女关系紧张
兰兰非常怨恨母亲,觉得母亲对她不公平,不疼爱她,不支持她安心读书,导致她只考上了大专,并且说她脾气不好,没人敢娶,对她不给予任何感情上的支持。
(3)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
由于成长中缺乏家庭温暖,导致兰兰有强烈的自怜感及不平感,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认识,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
2.针对兰兰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介入策略为:
(1)对兰兰进行心理疏导
①舒缓兰兰与男友分手后的沮丧情绪,帮助她重建生活的自信;
②帮助兰兰纠正对母亲的错误认知,消除对母亲的偏见,增进母女关系。
(2)与兰兰的母亲进行沟通
让兰兰的母亲认识其做法对兰兰的成长过程与以后的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鼓励其母亲给予兰兰更多的关心疼爱和情感支持。
(3)帮助兰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协助兰兰寻找来自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支持和鼓励。

第10题:

某女结婚后一年父亲病故,她和母亲、三个弟弟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为了使母亲晚年生活得更好,她想把继承的遗产送给母亲,为此她必须()。

  • A、征得三个弟弟同意
  • B、征得丈夫的同意
  • C、征得母亲的同意
  • D、无需征求别人的同意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