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

题目
问答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王阿姨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与老人同住,小儿子在外省读大学。最近,王阿姨因与儿媳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心情烦躁,晚上经常失眠,唉声叹气。经社会工作者了解,原来让王阿姨与儿媳产生矛盾的原因是房子。儿子与儿媳刚结婚时,王阿姨家只有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在朝夕相处下,王阿姨与儿媳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口角。为了不影响家庭和谐,王阿姨和老伴商量后,决定把房子让给儿子和儿媳住,老两口再到外面买一套房子,因为是用他们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养老金买的,所以房产证上也只写老两口的名字。没想到这件事招致儿媳的不满,儿媳说两套房子的房产证上都不写他们的名字,是老人故意的,想要日后将房子留给小叔子,甚至还威胁说,如果房产证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以后她就不负责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这番言论让王阿姨伤透了心,也因此而不知所措。


问题:


1.请界定在上述案例中,王阿姨面临的主要困境。


2.针对王阿姨目前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主要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3.作为社会工作者,在妇女婚姻和家庭关系调适上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


根据上述案例,王阿姨面临的主要困境有:


(1)婆媳矛盾:王阿姨和老伴打算买套新的房子,并且房产证上只写自己与老伴的名字,这个举动让儿媳不满,造成了严重的婆媳矛盾。


(2)生理症状:因为与儿媳经常发生口角,再加上房子引发的矛盾,王阿姨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因此出现失眠等现象。


2.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案辅导与家庭辅导的介入策略:


个案会谈:与王阿姨会谈,通过同感表达建立信任关系,用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描述——宣泄”的方法帮助服务对象疏导、释放负面情绪,缓解情绪问题;帮助调整认知,引导对儿媳的理解;如失眠严重,连接医疗资源。


个案会谈:与王阿姨的大儿子和媳妇会谈,以接纳、尊重、同感的理念和技巧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提供信息让他们了解两位老人对房屋产权具有决定权,并且明白自己有照顾父母的责任;帮助调整认知,疏导情绪。


家庭会谈:搭建沟通的桥梁,协调王阿姨与儿媳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彼此的想法,通过换位思考来相互原谅彼此以前因小事儿发生的矛盾,并且消除矛盾。对于房产证的问题,让王阿姨多与儿媳沟通,说明房产证没有儿子与媳妇的名字,并不是为了日后留给小叔子,而只是因为买房时用的是自己和老伴的积蓄,且买房也是为了避免与家人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是为了维护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帮助建立家庭契约。


【提示】此题的考点是妇女社会工作中的婚姻与家庭服务,此题情节较为简单,服务对象的问题与困境较为清楚容易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在介入策略的表达上要体现专业性。也许没有学习过社会工作,但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也能回答类似的问题,但那是仅凭经验在做答,体现不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第2题:

王教授今年74岁,他原本是一位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老先生,几年前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退休,过着平静安详的生活。不过,由于工作调动,王教授早年与妻子两地分居,对孩子的教育无法过问,两个儿子都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颇有怨言,父子关系一直不融洽。王教授妻子在世时,两个儿子经常回家探望。半年前,王教授由于外出与老朋友小聚,回到家时发现妻子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急忙送往医院。尽管极力抢救,但由于错过了最佳时机,当两个儿子赶到时,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儿子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不再探望老人。王教授自妻子去世后,断绝了与老朋友的来往,整日待在家中抽烟酗酒,还常常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现在的王教授骨瘦如柴,精神恍惚,沉浸在内疚与悲痛中无法自拔。王教授在北京还有一位妹妹和两个外甥,他们对王教授的现状非常担心。
假如你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被社区居委会主任安排负责王教授的工作。
【问题】
1.请说明家庭系统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2.上述案例中,王教授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3.针对这些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社会工作中运用最广、最受欢迎的理论,它已成为很多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家庭社会工作者评估和干预家庭功能提供基本的理论逻辑框架。家庭系统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观点: (1)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所有的家庭都是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社会系统的组成要素是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一旦某个家庭成员出现“问题”,不仅这个家庭成员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沟通交流方式,对“问题”作出新的回应,同时这个问题也会影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要求其他家庭成员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3)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让整个家庭成员看到“问题”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方式之间的关联,并且设法改变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让家庭成员从相互责备的恶性循环方式中摆脱出来,就能有效解决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
2.上述案例中,王教授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身体健康问题:如何恢复身体健康
由于老伴突然去世,与儿子们的关系恶化,王教授在精神上遭受双重打击,经常酗酒抽烟,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变得骨瘦如柴,精神恍惚。
(2)精神情绪问题:如何舒缓情绪
由于早年的工作调动,王教授没有机会教育两个儿子,无法看到他们的成长,为此他们对王教授的感情很淡,还有怨言。再加上王教授的妻子是在王教授探望老朋友那天去世的,儿子们把母亲的去世归咎于父亲的失职,父子关系恶化。面对这种情况,王教授的精神极为压抑,沉浸在内疚与悲痛中无法自拔,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
(3)丧亲问题: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
对于妻子的去世,王教授内心非常愧疚,痛苦到无法自拔,断绝了与老朋友的来往,整日待在家里抽烟酗酒。
(4)感情支持问题:如何修复与儿子们的关系
由于客观原因,王教授父子关系不佳。母亲的去世又成了他们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儿子们不仅把责任归咎于父亲,而且不再去探望老人。
(5)社会关系问题:如何重建社交关系网络
王教授自妻子去世后,断绝了与老朋友的来往,封闭自己并酗酒度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
3.针对王教授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从个人和家庭成员两个方面进行介入,具体内容如下:
(1)为王教授做悲伤辅导,帮助王教授舒缓情绪,鼓励他走出家门
①帮助王教授正视其妻子已去世这一现实,摆脱负面情绪,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②帮助王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恢复与老朋友的来往,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王教授制定一份健康活动计划,改善其身体状况。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
①告知王教授的两个儿子其父亲当前的状况,帮助他们明白当初父亲工作调动是出于“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父亲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他们母亲的去世也是偶然,让他们明白其父亲深爱着母亲,对母亲的去世父亲也非常悲痛,争取王教授的两个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整个案例成功的关键因素。
②针对王教授的妹妹和外甥,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协助他们参与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王教授与其儿子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③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为老人制定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④帮助王教授建立社交圈子,鼓励王教授的老朋友主动和他联系,让王教授感受到关怀与温暖,进而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第3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瘀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3.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


答案:
解析:
1.社工在本案例中运用了询问、观察和利用已有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 询问: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时,最好的资料直接来自于服务对象本身。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经过面对面的会谈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对于王老先生手臂淤青情况,直接询问原因,及整个家访过程表明社工采用询问的方法收集资料。
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社工通过实地走访,观察王老先生的房屋,衣着情况等,“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手臂有多处瘀青”。
利用已有资料:社工利用居委会关于王老先生的现有资料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如,“向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等。
2.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健康的衰退。结合题干,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社会工作者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情感上受到虐待。
(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都交给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吃不饱饭、没人洗衣服,基本生活无人照料。
(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3.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与老人的儿子、儿媳进行面谈,调整其认知,适当交还老人的工资,给老人留有足够的零用钱。
(2)提供支持性辅导。与老人的儿子、儿媳面谈,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孝行为及对老人的伤害,帮助他们改变对老人的态度和行为,鼓励他们做孝顺的儿子和儿媳;与老人会谈,倾听老人描述与宣泄,连接志愿者定期探望老人,与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生命故事,陪护老人出行。
(3)发展支持性服务。邀请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与邻里的联系,培养老人爱好,丰富老人生活;连接社区日间照顾中心,解决老人白天的饮食与休闲。
(4)改变和调整环境。邀请儿子、儿媳为老人房间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邀请儿子给老人洗澡并增进感情。

第4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瘀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问题:
1.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2.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


答案:
解析:
1.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健康的衰退。结合题干,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社会工作者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情感上受到虐待。
(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都交给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吃不饱饭、没人洗衣服,基本生活无人照料。
(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2.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与老人的儿子、儿媳进行面谈,调整其认知,适当交还老人的工资,给老人留有足够的零用钱。
(2)提供支持性辅导。与老人的儿子、儿媳面谈,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孝行为及对老人的伤害,帮助他们改变对老人的态度和行为,鼓励他们做孝顺的儿子和儿媳;与老人会谈,倾听老人描述与宣泄,连接志愿者定期探望老人,与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生命故事,陪护老人出行。
(3)发展支持性服务。邀请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与邻里的联系,培养老人爱好,丰富老人生活;连接社区日间照顾中心,解决老人白天的饮食与休闲。
(4)改变和调整环境。邀请儿子、儿媳为老人房间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邀请儿子给老人洗澡并增进感情。

第5题:

案例:
王阿姨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与老人同住,小儿子在外省读大学。最近,王阿姨因与儿媳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心情烦躁,晚上经常失眠,唉声叹气。经社会工作者了解,原来让王阿姨与儿媳产生矛盾的原因是房子。大儿子与儿媳刚结婚时,王阿姨家只有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在朝夕相处中,王阿姨与儿媳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发生口角。为了不影响家庭和谐,王阿姨和老伴商量后,决定把房子让给儿子和儿媳住,老两口再到外面买一套房子,因为是用他们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养老金买的,所以房产证上也只写了老两口的名字。没想到这件事招致儿媳的不满,儿媳说两套房子的房产证上都不写他们的名字,是老人故意的,想要日后将房子留给小叔子,甚至还威胁说,如果房产证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以后她就不负责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这番言论让王阿姨伤透了心,她因此不知所措。
问题:
1.请界定上述案例中王阿姨面临的主要困境。
2.针对王阿姨目前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主要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根据上述案例,王阿姨面临的主要困境有: (1)婆媳矛盾:王阿姨和老伴打算买套新的房子,并且房产证上只写自己与老伴的名字,这个举动让儿媳不满,造成了严重的婆媳矛盾。
(2)生理症状:因为与儿媳经常发生口角,再加上房子引发的矛盾,王阿姨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因此出现失眠等现象。
2.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案辅导与家庭辅导综合介入的策略:
个案会谈:与王阿姨会谈,通过同感表达建立信任关系,用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中 “描述一宣泄”的方法帮助服务对象疏导、释放负面情绪,缓解情绪问题;帮助调整认知,引导对儿媳的理解;针对失眠严重等生理症状,链接医疗资源。
个案会谈:与王阿姨的大儿子和媳妇会谈,以接纳、尊重、同感的理念和技巧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提供信息让他们了解两位老人对房屋产权具有决定权,并且明白自己有照顾父母的责任;帮助调整认知,疏导情绪。
家庭会谈:搭建沟通的桥梁,协调王阿姨与儿媳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彼此的想法,通过换位思考来相互原谅彼此以前因小事发生的矛盾,并且消除矛盾。对于房产证的问题,让王阿姨多与儿媳沟通,说明房产证没有儿子与媳妇的名字,并不是为了日后留给小儿子,只是因为买房时用的是自己和老伴的积蓄,且买房也是为了避免与家人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是为了维护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帮助建立家庭契约。

第6题:

案例: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问题:
1.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2.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将如何介入?


答案:
解析:
1.虐待老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健康的衰退。结合题干,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社会工作者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情感上受到虐待。
(3)经济虐待:老人工资都交给儿媳后,无零用钱,说明经济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吃不饱饭、没人洗衣服,基本生活无人照料。
(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2.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1)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与老人的儿子、儿媳进行面谈,调整其认知,适当交还老人的工资,给老人留有足够的零用钱。
(2)提供支持性辅导。与老人的儿子、儿媳面谈,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孝行为及对老人的伤害,帮助他们改变对老人的态度和行为,鼓励他们做孝顺的儿子和儿媳;与老人会谈,倾听老人描述与宣泄,连接志愿者定期探望老人,与老人聊天,聆听老人的生命故事,陪护老人出行。
(3)发展支持性服务。邀请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建立与邻里的联系,培养老人爱好,丰富老人生活;连接社区日间照顾中心,解决老人白天的饮食与休闲。
(4)改变和调整环境。邀请儿子、儿媳为老人房间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洗衣服,邀请儿子给老人洗澡并增进感情。

第7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答案:
解析:

1.询问、观察、利用已有资料。


2.虐待老年人指的是恶意对待老年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年人构成虐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年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年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健康衰退。恶意对待类型:


(1)身体虐待。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沉默不答,表情紧张。老人表现出对受伤非常警惕和紧张,说明其正处于高风险情境之中。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让老人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包括用言语攻击、威胁、恐吓或骚扰老人,还包括把老人当孩子对待,或者有意断绝老人与他人的社会接触。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常常为此打骂老人。儿子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在家中。


(3)经济虐待。不恰当地使用老人的经济资源、个人财产或其他有价物品,包括伪造支票或法律文件。老人将退休工资都交给了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


(4)他人疏于照顾。主动或被动地未满足老人身心健康的需要,包括未能充分满足老人在饮食、居所、穿衣、医疗照顾和身体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尽管安排了照顾老人,但老人的个人卫生差,有时不让老人吃饱,居住条件也不卫生。


(5)自我忽视。老人没能充分照顾自己又没有其他的照顾人,由于缺乏自我照顾,自我忽视会危及老人的身心安康。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多日未换洗。



第8题:

周老先生用多年积蓄盖了5间平房,与老伴、儿子及儿媳共住,产权人是周老先生。因修机场拆迁,周老先生得到60多万元补偿款。他在市里买了一套房,让大家继续住,但产权人仍然是周老先生自己。因儿媳与儿子不和,所以不久前,儿媳忽然向法院起诉公公、婆婆,要求公婆给自己30万元拆迁补偿款。据此该房屋产权应当是()。

A:周老先生自己的
B:周老先生和儿子的
C:儿子与儿媳的
D:周老先生与儿子儿媳共有的

答案:A
解析:
家庭共同财产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期间的共同劳动收入,家庭成员交给家庭的个人私有财产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积累、购置、受赠的财产。这个案例中,拆迁补偿款是给予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的,所以这些拆迁补偿款只是周老先生原有私房价值的转移与再现。被拆除的旧房屋是周老先生单独购置的,儿子、儿媳并没有参与房屋的购置过程。所以,大家虽然一直都在旧房屋内共同居住,但旧房屋并不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出资购置的,不符合家庭共有财产的形成条件,因此不是家庭共有财产。儿媳无权要求分割这部分私有财产。

第9题:

王奶奶,85岁,无儿无女,本与老伴相依为命。不料两年前老伴由于突发心肌梗塞去世,自此王奶奶便独自一人生活。由于年龄较大,王奶奶身体大不如从前,多种老年疾病缠身,王奶奶越来越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没有劳动能力的她,只能靠他人救济度日。经过社区走访,社会工作者发现了王奶奶的情况。
问题:
1.根据王奶奶的情况,分析其现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社区中也有类似王奶奶情况的独居特困老年人,针对这类群体,社会工作者能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王奶奶的需求体现主要体现在: (1)经济保障。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依靠子女提供经济供养,但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是需要通过领取退休金、养老保险等途径来得到赡养,从而获得经济方面的保障。王奶奶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只能靠他人救济度日。
(2)健康维护。老年期是疾病多发期,健康维护是老年人最为关注和渴望满足的需要。老年人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适宜的生活照顾,并得到康复服务。王奶奶身体大不如从前,多种老年疾病缠身,越来越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
(3)居家安全。王奶奶年龄较大,独自生活,且有多种老年疾病,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
(4)一条龙照顾。伴随老化过程,老年人会有不同的照顾需要,可能需要接受居家养老、社区照顾、 院舍照顾等不同类型的服务,需要不同类型的照顾之间有良好的整合与过渡,王奶奶由于无儿无女,独自生活,可能需要一条龙照顾服务。
(5)善终安排。老年是人生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许多老年人十分关心自己的身后事宜,需要在离世前安排好子女的生活、财产的处置、墓地的购置、后事的操办等。他们期望能没有痛苦地、有尊严地安心离世。王奶奶,85岁,无儿无女,年龄较大,且多种老年疾病缠身。 2.针对社区中的独居特困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的服务内容列举如下:
(1)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特困人员是困难群体中的困难群体,他们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法定赡养人等可以依靠。对于这部分群体,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改善其生存状况。这里的基本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住房、食物、衣服以及出行等。
(2)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很多特困人员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这就需要通过供养政策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照料服务,例如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改善、每日三餐的按时供给以及其他照料服务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季节变换时,要及时看护和照顾特困人员,以防发生意外。
(3)提供疾病治疗。应当建立特困人员的健康档案,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对所患疾病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定时进行康复和救治。此外,应联系社区医院或者专门机构为特困人员定期体检。一般性的体检以及小的疾病可以通过设立在供养机构的医务室给予治疗;需要到当地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还要及时联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部门,协调解决治疗费用问题。
(4)办理丧葬事宜。当特困人员身故之后,应当积极联系殡葬管理部门,处理丧葬事宜。如果当地制定有惠民殡葬政策,应当确保亡故的特困人员能够享受到。

第10题:

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到来,他很高兴,交谈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抱怨,退休工资都交给儿媳,身上没有任何零花钱。同时,社会工作者还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处淤青,问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答案:
解析:
1.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向服务对象进行询问;向服务对象的相关人进行咨询;查阅服务对象的档案记录;进行家访等。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家访。具体表现是:社会工作者在一次走访中发现王老先生独自在家。并了解到王老先生现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和儿媳外出工作时,家里只留下他一个人。这运用了家访的方法。
(2)观察。具体表现是:社会工作者观察发现,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
(3)询问。具体表现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和王老先生的交流,了解到王老先生的近况,询问王老先生手臂淤青的原因,并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
2.虐待老人是指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上、情感或心理上、性方面或经济方面对老人构成非人道对待或剥削。疏于照顾老人既包括主动也包括被动地让老人得不到所需的照顾,导致老人的身体、情绪或心理方面的健康的衰退。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如下:
(1)身体虐待:王老先生手臂有多处淤青,原因在于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不让老人吃饱饭,将老人反锁在屋里,限制老人的人身自由。
(2)情感或心理上的虐待:老人丧偶不久,被儿媳嫌弃,其在情感上受到虐待。
(3)经济虐待:老人退休工资交儿媳后,无零用钱,其经济权利被剥夺。
(4)他人疏于照顾:老人吃饭吃不饱、没人洗衣服,Et常基本生活无人照料。
(5)自我忽视:王老先生的房间杂乱无章,身上衣服泛黄并发出异味,已经多日没有换洗,老人没能充分照顾自己又得不到他人的照顾。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