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师生冲突?、

题目
问答题
师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师生冲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师生冲突是指师与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师生冲突会引起双方情绪上的紧张与不快,影响课堂教学及教育工作的效率,且对师生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地加以对待和处理。
(1)师生冲突的原因
①由于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教师是成人群体的体现者,成人社会把权威给予教师,学生要服从权威,接受教师领导。教师代表成人社会,他的期望要求是与学生自发性的生活期望不尽相同的,因此一旦教师和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他们就易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发生不能归咎于某一教师或者某一学生,是因为学生把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一个约束自己的管教者)来加以对待。这种由于角色地位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可能会长期存在。
②由于年龄“代沟”产生的师生冲突。“代沟”就是指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使他们在认识、兴趣、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沟通上易产生一定的困难。“代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语言文化、为人处事、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且各持不同的标准。师与生之间常由于“代沟”而产生互不理解、不协调,以致产生冲突。
③由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人们的价值观不一致,对事物的看法及追求也不同,冲突会因此而生。这集中表现在“好学生”的标准上。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自己的“好学生”标准不符时,就往往运用自己的权威去同化和规范学生,而学生并不接受认可教师的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就发生了冲突。
④奖励与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奖惩是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但奖励与惩罚是给学生的心理施加压力,有时压力太大,学生为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就会反抗,这时会产生师生冲突。而且有时由于教师对奖励与惩罚运用不当,特别是不当的惩罚会导致师生冲突。有的教师不能明辨使用奖惩的目的,不善于分析学生不当行为的性质,不了解实行奖惩的技巧,于是常滥施惩罚。过多的惩罚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导致师生冲突的出现。
(2)师生冲突的正确对待与处理
①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师生冲突和其它人际冲突一样,往往因为双方的思想认识、兴趣、价值观及个性品质的不同而产生。因此解决师生冲突的首要原则就是设法加强师生双方的思想沟通,消除隔阂,促进师生双方心理接近和互谅。
②角色互换,形成宽容理解的心理气氛。角色互换也称心理互换,即指人们通过扮演冲突中对方的角色,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将心比心。
③避免滥用惩罚。滥施惩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是屈从者,或者是表面顺从暗地里憎恨教师、力图报复的人。因此,教师一定要避免滥用惩罚。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采用合乎逻辑的冷静的态度去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先分析后处理。
④适当调整任课教师。如果某一任课教师长期不适应某班学生,冲突频繁发生,甚至只是靠“高压”来掩盖冲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受到较大影响,此时,在保护教师威信的条件下,适当调整任课教师也并非不是解决冲突的一种办法。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正确答案:

第2题:

正确的师生冲突观认为()。

A、师生冲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B、师生冲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C、师生冲突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益

D、遇到师生冲突,教师首先应该控制情绪


参考答案:A,B,D

第3题:

师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师生冲突?


正确答案:
1.师生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
2.师生冲突的原因有:师生个性不协调;教师管理方式、态度与学生的接受有冲突;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教师不能很好理解学生。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力口强和改善师生之间的交往;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完善个性和管理方式。

第4题:

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如何避免和解决师生冲突。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了解学生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教师要时刻注意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进行反馈,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避免使了解流于表面,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甚至产生冲突。
(2)以正确的教师威信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威信,使学生从心底里尊敬教师,学习教师正确的言行,真心接受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
(3)以宽厚的师爱感染学生教师若缺乏感情,态度冷漠,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师生冲突。
(4)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和交往,进行情感联络及信息交流,才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减少冲突的发生。
(5)注意把握教育分寸,灵活运用教育机智运用惩罚和奖励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持关切和爱护的态度,把握教育分寸,使学生心服口服,避免消极对立情绪的滋长。
当师生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冲突呢?
(1)要冷静,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教师在遇到师生冲突时,应保持冷静,切忌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应迅速考虑引起冲突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冲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勿滥用权威,处理冲突要公平、公正、合理师生年龄差异形成了师生心理上的不同态势。同时,由于社会赋予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责任,教师知识和经验的储备占优势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师处于优势,而学生处于弱势,形成了学生遵从和服从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树立了教师一定的权威。教师在处理冲突时,不要滥用权威,要具有谦虚的性格,根据实际情况,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冲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灵活处理由于学生性格各异,发生冲突的原因各异,加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所以在处理师生冲突时,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迂回包抄,旁敲侧击,或严辞批评,或先扬后抑,或冷处理等。总之,利用在了解学生时获得的信息,找准学生的情感突破口,使其心服口服。但无论怎么处理,尊重和关心是基础。
(4)重视反馈,做好后续工作教师在处理完师生冲突后,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反馈,了解处理效果如何。如使许多学生感觉到不公平、不合理,就要反思所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分寸是否恰当。如不恰当,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补救;如恰当,还应做好学生的后续工作,让学生通过教师持续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当然,教师也应审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是否合适,经过反省,提高自身处理冲突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逐渐做到对师生冲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第5题:

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师生冲突?


正确答案:
(1)加强沟通,促进心理接近;(2)角色互换,形成互相理解的心理氛围;(3)避免滥用惩罚;(4)适当调整任课教师。

第6题:

分析如何解决师生之间的冲突?


正确答案:1)以预防为主;2)处理冲突时的平等地位;3)处理冲突时的真诚态度;4)有理有节;5)注重转化。

第7题:

正确的师生冲突观认为:师生冲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冲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师生冲突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益。()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8题:

简析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正确答案:

(1)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要面子,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能力差;二是自我维权意识加强;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责任感、羞耻心,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
    (2)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处理的方法、手段不得体,好心办坏事。如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训斥为主,或批评的场合不当,让犯错的学生感到没面子,或者有打骂学生的行为;二是处理问题失当或失误时,顾及面子,未能及时矫正;三是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四是平时与学生交流少,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缺乏情感交流;五是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

第9题:

师生冲突对师生双方的影响是消极的。 ( )


答案:错
解析:
现代师生冲突观认为,在学校情境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 响,并不完全是消极的。

第10题:

教师与学生为什么容易发生冲突?(师生冲突的原因)
师生冲突是指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究其原因如下:
(1)由于角色地位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教师是成人群体的体现者,成人社会把权威给予教师,学生要服从权威,接受教师领导。
教师代表成人社会,他的期望要求与学生自发性生活愿望常常不尽相同。因此,一旦教师和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就容易发生冲突。而且,这种由于角色地位不同所造成的冲突可能长期存在。
(2)由于年龄“代沟”产生冲突。所谓“代沟”就是指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名词解释)。客观上,师生之间存在着年龄差距,有的可相差半个世纪之多。年龄差距越大,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差异也就越大,从而导致沟通上产生一定的困难,出现互不理解,互不协调的矛盾冲突。
(3)由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师生冲突。人们的价值观不一致,对事物的看法及追求也不同,冲突会因此而生。师生价值观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好学生”的标准上。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自己的“好学生”的标准不符时,就往往运用自己的权威去同化和规范学生。而学生往往并不接受、认同教师的价值观。
(4)奖励与惩罚带来的师生冲突。奖励与惩罚往往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尤其是不当的惩罚会导致师生冲突。不善于分析学生不当行为的性质,不了解奖惩的技巧,就会导致教师过滥、过多地使用惩罚。而这往往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把避免惩罚作为保护自己的目的,从而产生说谎、欺骗、虚伪的心理和性格,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