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

题目
问答题
试述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法律的特征。


参考答案: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即行为规则,是人们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表明,行为规范所调整的亦即法律所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法律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众所周知,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但它又有别于诸如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宗教规范、社会组织规范等其他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
同法律规范相比,其他的社会规范,包括某些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在内,由于都不是经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因而就不是法律。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实施法律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
任何社会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但是,惟有法律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国家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化,概括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即行为模式,这就是法律。
法律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规范,也规定有关的人们应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怎样做或者不怎样做,但是,它们都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而都不具有法律的性质,所以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国家是全社会的正式代表,因而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法律的效力也必然遍及全社会,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相反,一国之内,所有别的社会规范都不具有像法律这样普遍的约束力。


第2题:

试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同属于劳动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在协调稳定劳动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存在着如下区别:(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主体比劳动合同主体广泛。集体合同主体一方是工会、工会团体(如行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另一方主体为雇主或雇主团体;而劳动合同主体是特定的,仅限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所约定的条件是涉及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会或劳动者代表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一般劳动条件、生活待遇、集体谈判的程序及民主管理的方式等;而劳动合同则仅涉及个别劳动者的特殊劳动条件。(3)目的不同。集体合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与用人单位谈判,平衡个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力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稳定劳动关系;而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4)适用范围不同。集体合同适用于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会或劳动者代表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而劳动合同则适用于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5)效力不同。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6)形式要件不同。签订集体合同需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而劳动全员只需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应当采用书形式,但法律不排除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同时对事实劳动关系进行保护。(7)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集体合同纠纷多为利益争议,且涉及范围较广,各国一般采取政府协同劳资各方协调处理的方式。

第3题:

试述知识产权的主要法律特征。


参考答案:

可选择下述任一种方式作答。第一,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特定信息;知识产权是对世权、支配权;知识产权可分地域取得和行使;知识产权的权能可分别授予多人行使;对其他“特点”的评述。第二,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说明理由,进行评述。


第4题:

集体合同的特征?


正确答案: 主体具有特定性,目的具有特定性,内容具有广泛性侧重于维护职工权益;,是特殊的双务合同,集体合同的订立有严格的程序和形式要求;是要式合同采取书面形式。集体合同具有基准法的效能。

第5题:

集体合同具有如下特征( )

A.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

B.集体合同是法定要式合同

C.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

D.集体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其生效需经特定程序

E.集体合同具有法律约束性


正确答案:ACD

第6题:

试述合同的法律特征。


参考答案:

㈠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所谓双方行为,指仅由一个意思表示所构成的民事行为。所谓多方行为,指由两个以上方向一致的意思表示所构成的民事行为,或称共同行为。例如公司的设立行为。合同是基于双方或多方的意思表示而成立的,双方间成立的合同为双方行为,即双方合同;多方间成立的合同为多方行为,即多方合同。
㈡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根据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分为表意行为和事实行为。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表意行为,而且是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任何合同都是在双方或多方都有意思表示,而且各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条件下成立的。合同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或者说,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
㈢合同以产生、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即产生、变更或者终止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所谓产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指当事人订立合同以形成某种法律关系,设定某种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谓变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指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使原有的合同关系在内容、当事人上发生变化。所谓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指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消灭原法律关系。合同法上的合同所涉及的权利义务都是民事性质的,非民事性质的行政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不属于民事合同的内容。


第7题:

试述集体合同的效力。


参考答案:1.人的效力。人的效力,即集体合同对人的适用范围。合法有效的集体合同,一经签订即对当事人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当全面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的义务。集体合同对人的效力还体现在它对个体劳动合同的约束力上,劳动合同的内容与集体协议的规定发生冲突时,视为无效,必须执行集体协议的规定。2.时间效力。集体合同的时间效力,即集体保同生效和终止的时间范围。关于集体合同生效的时间有两种做法:一是由当事人约定;二是在当事人约定的基础上,经报送政府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生效。集体合同终止有两种情况:一是集体合同期限届满而终止;二是当事人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3.空间效力。集体合同的空间效力,即集体合同适用的地域范围。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现阶段我国集体合同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订立集体合同的企业范围内。

第8题:

试述继承法的法律特征。


参考答案:

继承法的法律特征:
1.继承法是私法而不是公法。继承法是规定因公民的死亡而发生的财产继承关系,因而属于私法的范畴,不属于公法。
2.继承法是与身份法密切相关的财产法而不是身份法。继承法的实质是财产的继承,其性质属于财产所有权转移的范畴,并不调整人的身份关系,因而属于财产法。但是,由于继承时财产的转移在多数情况下是与特定的亲属身份关系相联系的,因此,身份权往往被认定为是继承权取得的前提和依据,亲属身份关系是继承制度的基础,所以,继承法既包括有身份法属性,又包括有财产法属性,具有强烈的身份法的色彩,继承制度中的各项规范与婚姻法律规范是协调一致的。
3.继承法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别法。相对于《民法通则》,《继承法》为特别法,但继承法所调整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适用于所有公民,继承的主体涵盖一切自然人,因此,继承法应是适用于一切公民的普通法和基本法,而不是只适用于特定主体的特别法。
4.继承法是实体法不是程序法。继承法调整的对象是财产继承法律关系,其核心的内容是确认遗产的归属等实质性问题,因此,继承法是实体法而不是程序法。
5.继承法多为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任意性规范。由于继承法具有身份法的属性,与婚姻家庭关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维护和实现婚姻家庭的伦理作用和社会职能,法律在继承法律规范中,多以强制性的规定进行规范。


第9题:

简述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


正确答案: ①集体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②集体合同的内容侧重于维护职工权益的规定。
③集体合同的订立有严格的程序和形式要求。
④集体合同是特殊的双务合同。
⑤集体合同具有劳动基准法的效能。

第10题:

试述重整制度的法律特征。


正确答案: (1)重整对象的特定化。因重整程序社会代价巨大、耗资惊人,多数国家将重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2)程序启动的私权化。重整可由债权人提出,可由债务人提出,也可由公司的股东提出,但法院不能以职权启动。
(3)过程的公权化。重整程序较之任何破产程序都更多地贯彻了国家干预主义。
(4)程序的优先化。重整程序不仅优先于一般民事执行程序,而且优于破产程序与和解程序。
(5)目标的多元化。重整程序不仅要清偿债务人的对外负债,更要从根本上恢复其生产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