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正反两方面对这篇作文进行评析。(不少于300字)。

题目
问答题
请从正反两方面对这篇作文进行评析。(不少于300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分析《“飞天”凌空》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出神入化的瞬间描写
这是一篇出神人化的人物特写。它展现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取桂冠的激动瞬间。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材上的突出特点。在一秒七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入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报道吕伟夺魁这一新闻事件,倘若按一般通讯写,少不了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但这篇特写却舍弃了这些过程,没有什么背景穿插,全靠记者现场观察,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富有视觉感、立体感。读者从这精彩的瞬间,自然会悟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又一大特色。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人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更显得文势起伏有起。文中调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总之,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第2题:

分析《京郊出现“科学热”》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京郊出现“科学热”
本报讯(记者刘连枢)在北京农业大学采访,有机会看到水稻专家廉平湖教授一个星期的工作记录,经本人同意,摘录如下:
3月对日(星期一)与市农业局水稻顾问团谈水稻高产问题;
3月22日(星期二)去海淀区东北旺讲授水稻泡沫塑料育苗技术;
3月23日(星期三)到房山县石楼讲水稻育秧,有300个农民听课;
3月24日(星期四)应邀赴河北省涿县研究制订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25日晚回京;
3月26日(星期六)上午到朝阳区讲水稻育秧,下午审研究生考卷。
廉教授对记者说,不仅我一个人这样。今年以来,京郊各区县纷纷与我们农学系粮食作物栽培教研组联系,邀请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农村科技人员,应用推广新技术,简直踢破了门坎,使老师们应接不暇,仅3月7日这天上午,就有海淀区永丰公社、朝阳区农科所和西郊农场三个单位派人派车来校商量关于技术咨询的事宜。
64岁的廉教授说:“解放30多年来,北京郊区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年这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作为我们来说,尽管忙些、累些,但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第3题: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正确答案:
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第4题:

问答题
请分段对这篇习作进行评析,最后指出其问题所在并提出修改意见。

正确答案:
(1)习作评析
①首段针对现实的话语比较空泛,缺乏力度,可以具体展开,并移到后面。
②第二段,刘邦的例子应是比较典型的,但是作者没有紧扣“寻”字展开。
③第三段以毛泽东为例展开论述,仍然没有很好地围绕“寻”字展开。另外,刘邦与毛泽东同属于中国政治家范畴,论证材料单一。
④第四段概述过多,泛泛而谈,不能切中要害,语言也不够简练、准确,“年青一代暮气沉沉”等语句过于绝对化。
⑤结尾较突然,缺少过渡,且没有体现“寻”的内涵。
(2)习作问题
总体来看该文主要的毛病有两个:
①中心不够鲜明,立意不能很好切合作文材料的内涵。文章的写作重点不应谈拥有“梦想”的重要意义,而应重点写追寻,但“寻”字在文中体现不够。
②内容较单薄,没有很好地对材料作仔细分析。在正面例证时,仅举了刘邦、毛泽东两例,未能做到论据丰富,说理无力;在反面论证时,又缺乏现实生活中具体而生动的例子。论证缺少力度。
(3)改进建议
①明确中心。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其中的“意”即我们常说的“中心”,它是一篇文章的根本,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关系到语言的选择和情感的倾向,乃至关系到文章的深度。写作时,全文要紧扣“追寻梦想”进行。
②丰富内容。语言是外壳,内容思想才是内核。如何做到内容丰富呢?一是围绕中心对例证的材料进行分析阐述,使论述充分;二是选择论据时,力求丰富多样,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选材,避免在同一层面上堆砌例子,避免论据、论证方法的单一性。
③更正文中标点错别字、病句等表达上的硬伤。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请以“良好师生关系”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的作文。


正确答案: 范文:
良好的师生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如果教师总是端出“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就会与学生产生隔膜,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教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慢慢树立,教师只有以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也会慢慢地疏远教师,师生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也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增大,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进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这样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第6题:

分析《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春节前来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栖息过冬的白鹤数量,超过600只,最多的一群有409只。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连多年到候鸟保护区观察候鸟来去的老人、退休干部何绪广说,1982年冬天到1983年春天,他在永修、星子、新建三县交界的翻阳湖西岸的大汉湖、大湖池、蚌湖、中湖池。象湖、沙湖、塘湖观察,只有白鹤200只左右。从1983年10月8日开始到1984年1月10日,在上述地区发现白鹤多群。总数超过600只。发现300只以上白鹤群四次,400只以上的四次,百只以上的随时可见。在这些白鹤群的中间或是附近,还发现有大量灰鹤和少量白冰鹤(又撑红脸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以及千只以上的天鹅群。1983年12月6日上午,何绪广和江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的李新华,在中湖池发现一群白鹤共有409只,其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幼鹤。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国际鹤类基金会所称目前全世界只有320只白鹤的数量,李新华在离鹤群百米左右的地方,按下了快门,拍摄了这些珍禽的照片。记者于1984年1月26日在沙湖见到一大群白鹤和天鹅,近处有白鹤97只,远处湖中只见白花花一片,数不清楚。27日这一天刮着东北风,飘着大雪,我们在塘湖又见有数群白鹤冒雪觅食,还发现黑鹳7只,白头鹤2只。何绪广老人说:过去一到冬天鄱阳湖内枪声不绝,自1983年7月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内33万亩地区冬无枪声。今天能见到珍禽云集这样的壮观场面,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动员人民起来保护鸟类的结果。

第7题:

分析《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记录”的局面在今天十一时十分(北京时间30日凌晨二时十分)被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了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陈先在许海峰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这对中国运动员是极大的鼓舞。这是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得到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表示感谢运动员和教练作出的艰苦努力。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的职员。他在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还不是他最好的成绩,只不过是正常发挥技术,他最好的成绩是583环。他表示要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争取今后取得更大成绩。一篇时效性强的作品
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动态消息,也是一篇震动世界的重要消息。历届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落谁家,举世瞩目。这又是中国第一次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足见其分量。快,是动态消息特有的优势。这条消息可以说是时效强的典范。它比东道主美联社快20分钟,比路透社快15分钟。新华社记者在与各国记者抢发新闻的时间上也夺得了“金牌”,网络时代的今天,新闻的迅速及时尤为重要。
写作上,记者紧紧抓住“新闻眼”:新闻事实的核心——“零的突破”,谋篇、布局、选材。导语一起笔使消息的核心事实“零的突破”的精确时间及其在中国体育史的重大意义突现出来。主体部分概括叙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陈先的谈话,乃是进一步补充说明导语中提到的主要事实“零的突破”,对许海峰的介绍也精当,恰到好处。因为这些信息也是读者关心和感兴趣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文中“他在获得金牌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还不是他最好的成绩,只不过是正常发挥技术。他的最好成绩是583环”,这既让人感到许海峰是位坦率而有个性的运动员,同时也能引人联想,此次夺冠并非运气和偶然,而是运动员实力的再现。这也正是写作技巧上含蓄、巧妙的功力。
尽管这是一篇获得1984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的作品,但认真分析,仍有小瑕。如导语中,两次出现“许海峰”,第三次完全可用“他”更简练,另外,电头已显示了通讯社的名称,文中两处“对新华社记者说”,可将“新华社”三字删去,真正做到动态短新闻“字字珠现”的写作要求。但总的说来,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第8题:

分析《经济学家赶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经济学家赶集
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见到卖鲜鱼的,便问是怎么运进城里来的。有几个顾客正和卖主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一元二角一斤。薛暮桥同志高兴地说:“好,我也买一条。”卖鱼的拣了一条又大又肥的活胖头鱼,一称,五斤重。薛暮桥一边付款,一边说:“看来还是两个市场好。”买完鱼,又买了一条擀面杖。这时,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三分钱买下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算是盼着了。”
赶完集,来到市场管理所。薛暮桥对管理所同志说:“这样的市场多开辟几个,分散一些就更方便了,是不是可以让那些较富裕的社队自己投资建市场呢?”管理所同志说,也有个别人搞投机倒把。他说:“我看要进行教育,做到公买公卖。我们以国营市场为主,农贸市场作为补充,提倡社队集体卖货,也保留少数商贩。”

第9题:

问答题
请指出这篇学生作文的缺点并提出修改建议。

正确答案:
(1)缺点
此文很具迷惑性。粗看时,会觉得中心论点突出,分论点明晰,段落设计合理,语言流畅。但是经过仔细阅读,会发现文章的中心论点“选择活在当下”与三个分论点的关系是牵强的。文章孤立地摆出了三个分论点,缺乏针对性,不能以理服人。而文中所使用的材料,也比较牵强,带有一定的套作痕迹。
(2)修改建议
议论具有针对性,是写好议论文最为关键的着力点。只有结合中心论点。从论点的内涵与外延出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准确人手,才有可能直指问题的核心,进行内在地、有必然关联地分析议论。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请为这篇学生习作作出简要评析。

正确答案:
这篇作文语言优雅凝炼、极具诗意,且富有跳跃感。考生流畅的语言,化用诗词章句得心应手,节奏轻快明丽,有一种诗意的美,韵味悠长,让人耐读。
在本文小作者的笔下,童年青涩,却处处欢声笑语,选材十分精当。文末,对青涩童年的流逝,流露出对成长的一丝感伤,也很自然真切。
整篇文章围绕“缅怀青涩”来写,有对儿时的怀念,也有对一去不回的时光泛起痛惜之感,给读者带来情感共鸣。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余。考场能有如此佳作,实属难能可贵。如将文中个别错别字、病句修正,将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