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实验题: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

题目
单选题
物理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实验题: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观察时间的顺序/min0246温度计示数/℃0O09现象有较多的冰少量的水有少量的冰较多的水冰完全消失只有水全部是水第一类错误答案:冰熔化咸水需要一个过程;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变化越明显;冰水混合物以任何一种比例混合.温度总保持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水质量的多少无关;冰越多,观察时间就越长: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第二类错误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且处于三种状态;冰熔化成水要经过固、液、气三态共存的过程: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有关;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达到熔.占、,继续吸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第三类错误答案:冰在受热后,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在冰水混合物中,当杯中完全是水时.它的温度升高;只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再对它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升高;只要水中还有一点冰.温度计示数都为0℃……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此实验题的设计意图,指出这三种错误产生的原因。(10分)(2)结合以上错误,请你就物理实验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10分)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食品分析中玻璃烧杯常用于配制溶液,加热反应容器等,下列关于烧杯的使用,操作正确的是( )。

A.所盛反应液体超过烧杯容量的2/3

B.加热煮沸水的烧杯立即放在冰水中冷却

C.用烧杯做量器来配制标准溶液

D.加热时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正确答案:D

第2题:

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试验中,将盛有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的烧杯浸入恒温水槽中一同保温,在烧杯中插入温度计,水的深度不得超过比重瓶顶部40mm以上。( )


答案:错
解析:
将盛有冷却蒸馏水的烧杯浸入恒温水槽中保温,在烧杯中插入温度计,水的深度必须超过比重瓶顶部40mm以上。

第3题:

盛水的烧杯里有一只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水沸腾。继续加热,保持烧杯中水始终沸腾,试管中的水:

A.不会沸腾

B.可以沸腾

C.用急火加热时,才能沸腾

D.烧杯里液体的液面超过试管液体液面时才可以沸腾


正确答案:A
沸腾具备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在常压下试管和烧杯里的水都能达到100摄氏度,但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温差.不再会发生热传递.试管中的水无法再继续吸热,所以无法沸腾。

第4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8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由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分子与原子
(1)采用了探究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程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
(2)得出结论2: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②8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得出结论3: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徽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3)该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5题:

下面是铝热反应的改进实验。

(1)实验用品:2g氧化铁和铝粉的混合物(质量比5:2)、氯酸钾、无水乙醇、粉笔l支、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带铁夹的铁架台、盛细沙的蒸发皿、磁铁、火柴、小刀。

(2)实验步骤?
①用小刀在干粉笔上挖出宽约0.5?cm、深约0.3?cm的浅槽后.将粉笔浸泡于盛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

②用镊子取出浸透乙醇的粉笔于玻璃片上.用药匙把2g混合好的铝热剂平铺在粉笔槽中,上面再铺少许氯酸钾。

③将盛药品的粉笔倾斜固定在铁夹上,并在下方放置盛细沙的蒸发皿。

④用火柴点燃粉笔,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改进实验在教学中有哪些优点?


答案:
解析:
(1)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光芒;熔融物落入细沙中,待冷却后,可用磁铁吸引。




(2)该改进实验的优点:
①药品用量减少,提高了演示实验的安全性,演示时不会对前排学生构成事故威胁。
②由于没有使用镁条和滤纸折成的漏斗,所以没有镁条燃烧的强光和滤纸烧糊这些无关现象的干扰,便于学生观察和记忆。

第6题:

实验室用的烧杯、烧瓶、试管可加热。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7题:

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试验准备工作:将盛有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的烧杯浸入恒温水槽中一同保温,在烧杯中插入温度计,水的深度必须超过比重瓶顶部()。


A.10mm以上
B.20mm以上
C.30mm以上
D.40mm以上

答案:D
解析:
将盛有冷却蒸馏水的烧杯浸入恒温水槽中保温,在烧杯中插入温度计,水的深度必须超过比重瓶顶部40mm以上。

第8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浓H2SO4慢慢的倒入盛有水的量筒里稀释

B.把烧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

C.过滤时漏斗里的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

D.将胶头滴管伸进试管里滴加液体


正确答案:C

第9题:

将淀粉与KI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
淀粉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若半透膜破损,则淀粉就会进入到烧杯中,再加入碘水后烧杯中的溶液变蓝色。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第10题:

物理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实验题:
在一个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插入一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某同学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此表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观察时间的顺序/min0246
温度计示数/℃0O09
现象有较多的冰
少量的水有少量的冰
较多的水冰完全消失只有水
全部是水
第一类错误答案:冰熔化咸水需要一个过程;加热时间越长,温度变化越明显;冰水混合物以任何一种比例混合.温度总保持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水质量的多少无关;冰越多,观察时间就越长:随时间的变化,温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二类错误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且处于三种状态;冰熔化成水要经过固、液、气三态共存的过程: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比热有关;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达到熔.占、,继续吸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第三类错误答案:冰在受热后,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在冰水混合物中,当杯中完全是水时.它的温度升高;只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再对它继续加热,温度才会升高;只要水中还有一点冰.温度计示数都为0℃……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此实验题的设计意图,指出这三种错误产生的原因。(10分)
(2)结合以上错误,请你就物理实验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10分)


答案:
解析:
(1)此题的设计,活化了学生实验的考查,目的是从知识形成过程,了解学生处理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
的能力,这样的试题对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本题的实验目的是观察冰的熔化规律。记录表中列出了随着酒精灯不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和冰的状态这两个观察点的变化。实验是一个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有目的地观察研究活动。正确解答本题的首要条件是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中的观察点。答卷时,部分学生未看清题目的要求,不明确观察重点,出现了第一类错误答案。
结论应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是实验结果的必然推论。在尊重物理事实的基础之上形成知识结论.是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需要。答卷中,部分学生无视题目中给予的实验记录,只凭平时的死记硬背,机械默写实验结论,出现了第二类错误答案。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实验结果,准确地用语言表述实验结论,不仅是实验本身的要求,也是将实验结论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需要。用文字进行表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表述含糊不清,或言之无物.或不能一语中的,出现第三类错误答案。
(2)从以上诸多错误还可看出,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仍然是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分析、讨论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也决不能偏废。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能把它仅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作为一种课堂表演。要改变仅考虑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和盘托出实验结论的现象。在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边观察边思考,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深层的素质教育因素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

更多相关问题